从竞争优势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01
关键词 中国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竞争优势 战略选择
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及其简要评析
1.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回顾
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海默、金德尔伯格和约翰逊的垄断优势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巴克莱、卡森与拉格曼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1.1.1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以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不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和产业组织理论,首先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与规模等垄断性优势,是美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垄断优势的产生在于美国企业控制了技术的使用以及实行水平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经营。美国跨国公司拥有三类垄断优势:一是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如产品判别、商标、销售技术与价格控制等;二是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包括专利与融资、管理技能等;三是企业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该理论解释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与决定性因素,以及产生这些条件的原因所在。
1.1.2 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作出的决策:在产品创新阶段,美国企业主要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在成熟阶段,美国企业考虑并进行对西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在标准化阶段,美国企业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该理论首次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增加了动态分析和时间因素,解释了美国企业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1.1.3 巴克莱、卡森的内部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卡森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1.1.4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由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组变量决定。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同时这三组变量的结合决定了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行业及地理分布。
该理论从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特点说明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起源与特点,并把它们与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的特征与类型联系起来。还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研究了各国国际生产或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性质。
1.1.5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门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门。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认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格局。据此小岛清认为,日本的传统工业部门很容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
1.2 简要评析
这些理论始终以欧美各国的跨国公司先行者们为研究对象,例如,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仅是美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欧美国家企业。其主要内容是解释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揭示其中的。其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被认为是现有跨国公司理论中最权威的一个,虽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总的说来对于发达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阐释力,同时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上述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状况背景下提出的,这种状况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难以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近10年来的发展,很难解释价值链“爆炸"时代的诸多问题。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中国商务部数字显示,2003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类中资企业达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7%和11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分布,其中,服务贸易、工业生产加工、农业与农产品开发、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
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并不高。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这也影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要想企业在海外投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1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6.8%,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由于企业战略环境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社会“温饱后”,汇成自工商企业诞生15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而且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其在全球化条件下成长的一般方式之一。若干原来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的公司却通过跨国而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未开始或正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中的许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这种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利用既有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发挥局部相对优势对更低阶梯的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通过跨国经营获取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地理区位选择要根据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和中国企业本身优势来决定。如果企业以开辟市场、增加产品销售为目标,则应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如果企业以利用国外资源为目标,则应到资源丰富而投资办企业环境又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林业开发应以北美为主,矿产资源开发应以澳大利亚为主,如果企业以获取技术管理为目标,应选择发达国家为主,如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如果企业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则应选择发达国家和石油出口国为主,因为这些国家国民收入水平高,对服务业需求也很高。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较好,投资于发达国家有利于汲取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使中国企业绕过非关税壁垒,直接在东道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优惠措施较少,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赋税风险。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中国的传统市场,对外资优惠措施多,对技术工艺水平的要求比发达国家低。对其投资有利于利用其资源优势,同时带动中国相关机械设备、技术和劳务的输出。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较差,且受、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较大。
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表明,不管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化国家与地区,其产业选择大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因为像生产活动中的铁矿、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在中国已变得日益短缺。但是,资源开发业毕竟属于低附加值的行业。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
(1)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对中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我们认为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和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或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由于本国(地区)市场容量较小,资金技术实力较发达国家不足,他们往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自身需要。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海外子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已经发展成熟的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技术进行生产。由于这些技术更符合那些国内市场有限、劳动力众多的发展中东道国的实际,因而在这些国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冶炼、化工、医药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轻型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
(2)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优势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它将决定中国未来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竞争力。
高、尖、精技术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因此,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技术资源。新技术革命以来,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全球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先行者,特别是美国在机、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占有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都重视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其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追求美国的高科技,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求在高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作为后发展起来的中国跨国公司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投资,以获得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产业的选择和对投资区位的选择,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实际上,区位的选择与产业的选择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力特点进行产业和区位选择。政府也应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同时,应提供政策性指导,这有助于减少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盲目性,更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的既定目标。
1 龙永庆. 跨国经营管理百科全书[M]. 北京:远方出版社,2002
2 王志乐. 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3 赵春明.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4 中汉经济研究所跨国企业研究部. 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2
5 兰辛珍.中国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N]. 北京周报中文版,2004-6-12
上一篇:河南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