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郝宇光 时间:2010-07-01
业绩评价是随着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从20世纪初起,伴随着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阶段,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阶段以后,作为企业管理有效手段的业绩评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国外大量的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文章被介绍到国内。国内研究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章也越来越多,而实务工作者也结合企业自身实践,设计了各自的业绩评价系统。在竞争日趋国际化、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企业业绩评价,构建适合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转变企业经营观念、增强企业形象意识、引导经营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并且是随着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而渐进发展变化的。与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产生的背景不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增强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实行的实物量考核阶段,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二是产值和利润考核阶段;三是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颁布了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1999年颁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业绩进行了综合评价。这套指标体系是最全面、最,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2002年3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认真3年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1999年颁布的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操作细则包括8项基本指标、12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二、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
1.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的要求
战略平衡计分卡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即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服务。因此,在指导体系的设计上,首先是选择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组成若干层面的评价指标子体系;其次,这几个层面还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链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计分卡,可以成功地将企业整个经营战略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战术性目标。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指导思想则是在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面、综合评价并划分出档次,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而涉及到企业战略性发展业绩评价方面的指标却很少涉及,如客户方面、职员方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涉及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这是国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它不利于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对经营风险控制的考虑不足
如果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二级市场,从中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增加企业利润,将直接导致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使企业的上述指标都能优化,同时并不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大小。但实际上,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市场,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了,而且由于对外间接投资占用大量的资金,可能导致企业自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更新改造难以进行,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样,企业管理部门若仍用这些指标来评价企业业绩,会刺激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企业代理风险加大。
3.单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企业不仅仅是投资者的企业,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契合体。虽然目前企业重大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投资者手中,但是,投资者却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主体的利益,否则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利益,从而挫伤其他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最终使得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实现。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完全站在投资者(国家)的角度来设立的,对其他主体的利益并未考虑。
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思路
1.站在多元主体的角度来设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编制利润表税后净利。它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人工费用计入到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把债权人的利益计入到利息费用中,在计算企业获利时把他们到减除掉了,衡量企业获利时把职工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排除在外。这是不合理的。应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同时考虑,即:应计利润=利润+人工费用+利息费用。在这个基础上,去计算企业的获利能力。如:销售利润率=应计利润÷销售额。
2.涉及多层面、因果链式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2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该指标体系尽管较为完整,考核方式较为,但这是一种事后评价,总指标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某些指标计量上不完善,基本指标与评议指标没能有机结合。可考虑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为以财务层面指标为基础扩展分析到客户层面、职工层面、技术创新层面、生态环保层面等指标,形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果链,系统地、全面地、综合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并综合考虑企业成长各阶段财务特征等因素以及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地位有重大影响的特别责任事项,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
3. 建立系统的权变的指标体系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时代,企业战略经营目标或财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部和外部一系列因素,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既要考虑企业组织内部各项影响战略经营成功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为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即应包括财务指标,又应包括非财务指标;既应有定量指标,又应有定性指标;既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也考虑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根据权变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及其变化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是这样,应根据不同企业所具有的不同经营特点、管理特征和经营目标,本着的眼光设置指标体系。具体地说,各种类型的企业经建立适合自己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而且这一指标体系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此看来,只有一种复合式的权变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满足随机制宜的需要。这种复合式的指标体系就是由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的指标、定量与定性指标组成。究竟需要多少层面的指标应视各企业的情况而定,但同行业的评价指标应保持基本一致,以便于比较、评价。
4. 重视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的评价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制度,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发展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种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是整个创新意识的关键之所在,是形成企业独一无二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是创新的主体、源泉,有关人力资源的培养、更新应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体现出来。显而易见,技术创新业绩指标与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职员业绩指标应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5. 重视对客户的评价
顾客就是上帝。这是商家历来奉行的服务宗旨。企业所有的业绩必须通过客户方能实现,尤其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没有客户对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青睐,企业就无法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无法获取利润,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最终无法生存。同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客户方可实现,企业的财务业绩也要通过客户的购买才能实现。保持原有客户并争取新客户是企业战略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户的多寡代表着企业在同行业中多处的竞争地位,象征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保持一定规模的客户并不断争取新客户,是企业持续不断发展,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客户应成为业绩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1. 王玉红等.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构成即要素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4,6
2. 王化成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回顾及卡普兰和诺顿的理论贡献.财务与导刊,2004,6
3. 王化成等著.企业业绩评价.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荆新等著.财务管.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 卡利斯•Y•鲍德温等著.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价值链管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李玲玲著.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与运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李武武.论企业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创新.财会研究,2004,4
8. 梁杰等.浅析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财会月刊,2002,9
9. Carey C Curtis and Lynn W. Ellis: Balanced Scorecard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7
10. C. K. Parkland an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 May-June 1990
11. Marlins Gasohol Lope & Striven E. Santeria: The Balanced Scorecard: Judgmental Effects of Common and Unique Performance Measur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 75. No3 July 2000
12. Nancy L. Bledsoe and Robert W Ingram: Customer Satisfaction Throug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