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中控制环境的优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妙红 时间:2010-07-01
 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保障的机制。加强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信息真实完整、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在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中,环境要素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是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控制环境的定义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可分为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

  由于任何企业的内部控制都是在特定的控制环境中实施的,是和特定的控制环境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与控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决定到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影响到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所以,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首先应优化控制环境。

  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

  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有:

  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董事会、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员的品行和素质、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管理控制方法。

  影响外部控制环境的因素主要有:

  体制和经济结构、法律规范、思想意识。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从内部控制环境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大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无法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滥用职权,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对职工培训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企业文化建设薄弱;管理者自身素质还无法满足化企业管理的需要,经营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没有设立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或是虽设立董事会但董事会没有全面行使其应有的职权,履行其应有责职,无法真正起到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团体利益的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尚未达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等现象;企业内部权责分派体系不清晰,贯彻执行不到位。

  ——多数企业还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未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品行和素质对企业的重要性,未真正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外部控制环境方面,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市场分割、政企不分、行政垄断等弊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无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无法按经济规律办事;法律体制还不完善,法制化的程度、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套以及衔接还有待加强;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如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还无法形成风气。

  在这样不完善的控制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对经营者监管弱化、运行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

  控制环境的优化

  控制环境的优化,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由政府通过体制改革、法制完善、道德等来进行;内部环境的优化,则必须靠的努力以及政府的引导来完成。

  外部环境的优化,政府要做到:

  ——加强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按市场经济办事。要建立统 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保证交易和竞争的公开、公平、公正;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多以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和调控等,以优化经济环境。

  ——要加强法律建设,尽快填补法律空白,并不断完善制度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优化法律环境。

  ——提倡遵纪守法、客观公正、敬业爱岗等一系列好的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优化道德环境。

  内部环境的优化,企业要做到:

  ——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认真组织和领导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内部制度;重视员工教育、培训,强调团队精神;改变经营风格达到稳健、务实;实行、务实的经营管理方式。

  ——设置并完善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系统,全面行使董事会的职权,履行董事会的职责,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督、引导作用。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实行权、责分明的责任制度。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订员工培训计划,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制订良好的用人政策,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采用科学、合理、实用的管理控制方法,包括采用经营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利润计划及责任等规划报告系统、,采用制定及完善会计系统的政策或控制措施,采用有助于调查偏差期望值原因并予纠正的纠正程序或措施等。

  由于内部控制环境受内部人影响大,所以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还必须靠国家的外部引导。国家对某些影响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优化如加强董事会的建设等,应通过制定制度或提出指南,引导企业完善;并逐步完善约束、监督管理者的外部机制,给企业管理者以适当的压力和动力,引导管理者自觉提高和完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