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结构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胡曼 时间:2010-07-01
摘 要 产业结构升级是在新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借鉴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验来看,应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并通过直接投资来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对外直接投资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
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领域几乎囊括了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
   从品制造加工、农业种植、资源开发、运输到餐饮、咨询服务、科技开发,以至综合贸易、业和房地产业等,皆有涉足。在工业项目中,又广泛涉及纺织、轻工、机械、、冶金、化工等多种行业领域。投资涉及的产业范围虽广,但从总的经营情况来看,还处于布局零散、个别占领的状态。
1.2 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
   按照投资额,在中国全部海外投资中,资源开发投资占29.4%,工农业生产投资占51.6%,两项合计占81%,其他投资仅占19%。
1.3 对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
   如中信公司在香港合资开设的亚洲卫星公司,赛格在香港建立了生产精密集成电路板的工厂(投资总额达3.12亿美元),以及以联想、四通集团为代表的技术型跨国集团等。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目前在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1.4 从业范围出现了“交叉进入”的多样化趋势
   中国企业在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在坚持以一业为主的同时,逐步向多种经营转变,从生产一种产品到生产多种产品,从一个行业向多种行业稳步拓展,从而呈现出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交叉投资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外贸公司不断扩大境外加工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工业企业向贸易业和其他行业领域扩展,以劳务输出、承包工程为主的对外技术合作公司,正逐步向纺织、轻工和电子等行业延伸。这种交叉投资的多角化方式,符合跨国企业的一般发展趋势。
2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
2.1 边际产业基准
  20世纪70年代,日本小岛清教授提出了比较优势论,也即边际产业论。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比较优势的驱动,并可以改善国内产业结构。中国目前的国情与日本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国情有相似之处,即存在着借助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正在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推动作用的客观要求。因此,小岛清教授的比较优势论值得我们在对外投资产业选择上加以吸收与借鉴。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一国应将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中国在纺织、食品、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的加工能力和技术。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把这些产业转移到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低阶梯的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显然,这一基准适用于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
2.2 产业相对优势基准
  产业相对优势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资源供给的便利性或产业的市场优势等。利用产业相对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都可以获得比较利益,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对前向关联度高的产业来说,若选择初级产品的国际生产,就能为本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增加资源供给,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产业成长。而对于后向关联度高的产业来说,若选择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则能带动中间产品乃至初级产品的生产扩张,有效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另外,在考虑产业关联度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避免对国内粗放经济形成某种扩张效应,而要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战略目标。
2.3 对国内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基准
  衡量对外直接投资辐射效应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即某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形成的与母国相关生产环节的交易份额,它主要由产业内各生产阶段的关联度或连锁度所决定。一般而言,产业内垂直贸易量与产业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这一基准既适用于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也适用于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
2.4 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
  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要求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藕合。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时期,经济发展已由传统的低层次、粗放型扩张方式向以集约化、高度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必须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重视对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标准适用于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
2.5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释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某种产品所处的阶段不同,生产者选择的区位也不同。但理论研究进一步表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与产品生命周期也有较强的对应关系。通过考察产品生命周期,就能大致确定本国境外投资的重点产业。在产品创新阶段,由于开发新产品的产业部门垄断了生产技术,其新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者,生产新产品的产业部门就会选择在本国生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要求不迫切。在产品成熟阶段,国内生产超过国内需求,这时可能出现一些防御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产品处于标准化阶段后,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严重过剩,其产品出口也会面临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这时该产业部门就需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富裕的生产能力。由此可见,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产业部门的对外投资的发展水平。
3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3.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国际经验表明,不管是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化国家与地区,其产业选择大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资源开发业一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国际经验表明,虽然资源开发业是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重点投资行业,但随着一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其所占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现阶段面临着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中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为主转向以制造业为主,加大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3.2 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边际产业基准
  日本是这方面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主导产业渐次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转向资本密集型的钢铁、石化、造船行业,进而向技术密集型的汽车、精密机械及信息等产业发展。通过这一过程,日本不断把边际产业向国外转移,为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条件。
  中国在纺织、食品和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饱和,属于“边际产业”。按照边际产业基准,借鉴日本的经验,把这些行业转移到拥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在当地进行生产销售,是这些“夕阳产业”的出路所在。要通过产业与技术的梯度转移,在国内集中发展比较优势较大的产业,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3.3 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和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或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轻型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
  总之,对中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我们认为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
3.4 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当前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落在了第三产业上。例如,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5.2%集中于服务业,1998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61.9%投资于第三产业。同时,它们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也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当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产业选择与国内支柱产业的选择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吻合。当然,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发展方向,在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其海外投资能够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分享国际技术资源,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因此,对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的重心应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上。这符合对外直接投资的辐射效应基准和产业结构高度同质化基准。

1 张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齐鲁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