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江涛 梅福林 杨姣 时间:2010-07-01
摘 要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是富国之源。我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应结合本国国情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技术和人员经验,为使我国企业从技术引进过渡到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新洋务运动 再生积累 二次创新

1 自主创新的劣势和技术引进的可行性分析
  自主创新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它是根据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通过研发活动成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等,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基础性的研究,它通常是为了获得关于观察和可观察的事实而进行的试验性和理论性的工作,没有特定的商业目标。由于我国的基础技术研究水平较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弱且发展缓慢与国外企业的差距正一步步扩大。况且基础研究的成本高、风险大,以美国为例,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技术的成功率一般也仅50%左右,并且要研制出一项开创性的成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样就增加了创新成本。但就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考虑,基础性研究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要。企业一旦创新成功之后,在技术开发方面就要领先一步,就可以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秘密,从而保证一定时期内对该领域的先进性,并对创新产品制定高价位,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
  相对而言,我国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居多数的国家,企业的自主创新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前景的不可预测性。避其锋芒,可以采取与商业目标紧密联系的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发展的方法,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来实现企业的技术跨越,为企业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积累丰富的资本——再生积累。其次,通过技术的引进可以节省基础研究的费用和时间。再者,在全球化和市场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占有率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长期的和无法预测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原因,许多企业不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这就失去了先天优势,他们就通过对技术的引进来弥补基础研究的不足,通过对新产品用途和工艺方法等的研究来实现最接近市场化的这一环节。在短期时间内,可以有效的抢占市场,瓜分市场分额,实现利润增长的目的。
2 技术引进的积累和过渡阶段
2.1 技术模仿和创新战略
  这种战略指企业并不主要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而是通过以购买为手段,以成果为目标来吸收领先的核心技术,通过消化、吸收、二次创新生产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来投放市场。这种战略投资少、获得技术的速度快,且风险小,比较适合于那些技术开发力量薄弱而生产能力强的企业。但仍要注意,首先,技术模仿不是照搬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突破,如在产品的用途和工艺的设计等方面。它属于一种后来居上的创新行为,它投入的力量一部分用于消化吸收领先者的先进技术,另一部分是对原有技术和产品的专门研究和进一步开发,通过充分吸收和改良有价值的技术,进一步发展领先者所开辟的市场,走出一条创新产业化之路。同时这种创新战略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变劣势为优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技术模仿和创新是过渡到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一个企业要做到自主创新,必须有好的模仿作为基础,并有所创新,在模仿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最终过渡到自主创新上来。
2.2 “优势互补”战略,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优势互补”战略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是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道路。我国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的企业没有找到与产业化的结合需求点,并且双方在方向上发生了背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来为企业服务。在我国,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游离于企业之外,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另一方面,我国大半的企业没有自己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科研所缺乏的是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而企业需要的是科技成果,二者的结合则可实现优势互补,其意义重大。这样可以在区域范围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大大降低重复投资和浪费,取长补短,从而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和技术竞争地位,实现“1+1>2”的效能。
3 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呈现的弊端及应对策略
  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应对策略只重视引进数量,而无视对技术质量的要求。大量事实表明,对落后的或低附加值技术引进的比重较大,造成了资源的“二度浪费”;其次,技术引进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在技术引进成交额中,成套设备等硬件的比例远超过技术许可、专利、顾问咨询、技术服务等软件比例,造成软硬搭配不协调。这种引进结构虽然短期内可以较快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但不利于我国科技进步的“造血”;再次,重复引进严重,消化吸收不力,创新困难重重。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统一协调引进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忽视了彼此间的相互协调和合作,往往造成国外的同类技术可以同时出现在几家中国企业中,造成了财源的重复浪费。“重引进,轻创新”,对一些技术的引进只停留在会使用,而忽视了对其产品用途和工艺等改良、创新上,这样就会形成“引进——生产 ——再引进——再生产”的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自主创新的积累和经验也就无法谈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的今天,市场主体主要是由资金、技术缺少的中小型组成,在实行自主创新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3.1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和坚实后盾,对于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向至关重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重点是建设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体系,以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图形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生产、营销部门以及与企业外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和中介平台等要素相互作用与合作创新的结果。①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企业通过自身或企业间的研究开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把技术创新的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技术创新基础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应充分发挥基础研发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提供可以转化成生产力的技术资源和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培养具有转型化的人力资源。③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应从市场干预转向以宏观调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信息和政策方面等为主的服务,从而实现各个角色的交流和合作。④中介平台是沟通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桥梁,是推动知识和技术跨越的重要途径。
3.2 搭建技术引进的信息化平台
  信息情报是指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市场信息,通过专业的数据整理和加工、的分析,用于指导企业决策的依据。由于我国在技术信息方面仍处于初级模式,在应用理念、技术差异、经验局限等方面缺少专业组织或机构有序的加以推广,造成部分企业对信息情报理解有误,动机偏差,往往会出现所收集的信息与实际信息不对称,这就可能为以后的技术引进埋下隐患。为此,我国必须建立全面有效的科技信息网和具有国家级、企业级的技术信息专业机构, 这样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卖家的销售行为、卖家出口的状况、详细背景资料、交易次数、咨信程度以及销售商品的分布状况和稳定程度等深度情报信息来监控对手。并且通过加强对所收集到的科技信息情报的分析、整理和加工等处理工作,一方面可以进行科学的企业决策,对技术引进的方案作出最佳选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买家的流失,开拓全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及时发现世界上出现的新技术,尽早地引进,通过价格优势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占领市场制高点。
3.3 加快形成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
  从世界范围内企业科技人员的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科技人员50%以上集中在企业,美国高达75.4%。日本和英国分别为64.8%和68.5%。正是这种向企业的高度集中,保证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而我国仅占30%左右,科技人员的投入力度不大,造成了我国技术创新中的成果举步维艰。与此同时,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技工荒”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产品和工艺的提升。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国家应加强高等的建设尤其是建立完善的职业技工培训机制,企业则应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职工教育培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积极探索与企业互动的教学结合的培训模式,这一点日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4 加强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
  深化“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技术引进后,就要必须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工作,要把引进的技术与自身的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在模仿制造中融合具有地区、产业特色的组织和文化氛围,真正的把外来技术本土化,实现产品国产化代替进口。然后在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改良创新、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最终实现“走出去”战略。同时注意在引进技术中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把引进与创新结合起来,运用引进的知识、技术来改造我国企业的陈旧和老技术,使其焕发青春。

1 王殿举.齐二石. 技术创新导论 [M].天津:天
  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国宏.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