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杜 涛 时间:2010-06-25
  摘 要:由亚行所界定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由于独特的地缘、特点,战略地位重要,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介入该区域的国际合作与开发,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势头。我国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开发,从21世纪初的国际环境和合作成效来看,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的前景看好。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一、目前合作所取得的成绩
  
  我国十分重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席亚欧首脑会议,东盟与中国,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等重要国际场合对此都发表过重要讲话,多次阐明中国政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积极态度和立场。在次区域的几个主要合作机制中,我国自1992年开始就参加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并出席了历届部长级会议;1996年6月参加了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一次部长级会议,成为该合作机制的核心成员国;1996年7月与湄委会举行了第一次对话会议,成为湄委会的对话国;同时,积极倡导“中老缅泰毗邻地区‘增长四角’的合作”。为了加强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的协调工作,国务院在1994年成立了“国家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前期研究协调组”。 在中央的领导下,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云南省积极参与次区域的合作,在、能源、、环保、科技、贸易与投资、人力资源开发、禁毒等领域的合作开发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交通
  第一,公路。昆明一腊戍高等级公路:这是我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上海一昆明一瑞丽一腊戍一仰光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国内段也实现高速化和高等级化。
  昆明一曼谷高等级公路:这是我国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兰州一成都一昆明一磨憨一会晒(老挝)一曼谷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昆明一曼谷长1855公里。现国内段昆明一磨憨口岸的704公里路段已全线实现高速化和高等级化。国外段老挝境内的247公里,有中国政府提供贷款援建。
  在国际公路运输合作方面,中国已与老挝、越南签署了政府间双边汽车运输协定。2002年5月,中老两国正式开通了昆明一万象、思茅一万象、景洪一万象三条汽车客货国际运输线路。200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有关国家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谅解备忘录、《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运输协定》中方加入书。
  第二,铁路。泛亚铁路是次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合作项目。2001年6月马来西亚咨询公司编制完成了昆明至新加坡的泛亚铁路(含东、中、西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在中央的支持及国家发改委、铁道部和云南省的共同努力下,东、中、西三个方案都已付诸实践、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第三,水运。澜沧江一湄公河的疏浚与通航。1990年以来,中、老和中、老、缅、泰在不同的水期对澜沧江一湄公河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航道及试航运输考察。中国交通部和云南省先后投入建设资金建成思茅港、景洪港和关累码头;整治思茅南得坝至南阿河口航道;上湄公河由南阿河口至老挝会晒航道疏浚工作由中国政府提供资金进行了两期工程,至2004年4月先后利用三个枯水期完成上湄公河航道的整治;中、老、缅、泰于2000年4月签署了《澜沧江一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于2001年6月在景洪港举行了四国商船通航仪式。
  
  (二)能源
  关于向老挝售电问题,中老两国政府于1997年12月在昆明签署了《关于中国云南向老挝北部供电有关协议的备忘录》。云南电力集团于2003年4月以35千伏电压向老挝南塔省的4个县供电。澜沧江中下游水力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为次区域国家提供经济所需的清洁能源,而且由于电站水库的调节作用,将使湄公河沿岸国家在防洪、发展农田灌溉、提高航运能力、防止海水倒灌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受益。
  
  (三)旅游
  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新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内地和云南省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其中次区域五国占了云南省接待东南亚各国旅游人员总量的60%一70%,且逐年上升。2003年9月,在云南举行的大湄公河部长级会议就旅游合作提出了“将大湄公河次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地地”对外共同推出,并将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签证”。这将是继欧洲“申根签证”之后,世界第二个区域性签证,将实现“一个签证,六国通行”。将大大促进该区域国际旅游的蓬勃发展。
  
  (四)环境保护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的主要机制中,亚行和湄委会都把环境保护列为主要合作领域。
  亚行的环境保护合作,至今有5个项目在实施和准备。第一个项目是亚行和UNEP联合支持的“次区域环境监测和信息系统”项目,该项目已基本完成。第二个项目是“次区域环境培训和机构加强”项目,由亚行执行,流域6国参加。第三个项目是“次区域边远地区扶贫与环境管理”。旨在评价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边远地区与贫困和环境退化有关的流域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战略和管理经验。第四个项目是“次区域国家环境战略框架”。该项目其目的是对次区域交通、能源、旅游、农业、自然资源等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宏观评估。第五个项目是“下湄公河流域重点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此项目不涉及中国,我国未介入。
  
  (五)科技合作
  科技合作是我国参与和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的重点之一,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我国和云南的科技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国际科技合作为国家外交总体战略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方针,针对次区域合作的需要和次区域各国科技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我国与次区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基础、机械、、生物、农业、林业、地矿、天文、通讯、信息、资源开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禁毒替代发展、自然灾害监测防治等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多边和双边的国际科技合作。另外,还每年都资助相关国家的政府官员到中国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对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贸易与投资
  扩大国家间的贸易与投资,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点之一。次区域国家大多经济落后,投资空间和消费市场广阔,在资源和产品方面与我国有很强的互补性,是我国尤其是云南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重点地区之一。“十五”以来,我国及云南省与次区域国家的贸易迅速发展。1996年,中国与次区域五国的贸易额为50.59亿美元,至2003年增至130.77亿美元。1996年,云南省与次区域五国的贸易额为4.3亿美元,2003年达到8.29亿美元。在相互投资方面,由于次区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大多较低,对外投资能力有限,除泰国对中国及云南有一定投资外,其他国家几乎没有投资。中国对次区域国家的投资,“九五”以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次区域各国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也迅速扩大。2002年以来,我国在次区域国家的年工程承包额均在1亿美元以上。
  
  (七)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和云南省十分重视与次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把它作为我国与包括次区域国家在内的东盟的一个合作重点。由中国出资成立的中国一东盟合作基金先后资助了人员培训和交流等10余个项目。云南省与次区域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参加了次区域湄公学院人力资源开发国际合作项目。此外,云南省还充分发挥和科技优势,面向次区域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云南许多高校都在招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多年来,由国家科技部提供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项目资助,由中国院昆明分院云南生态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地震局、云南警官学院等单位先后为柬、老、缅、泰、越等国举办了多期“分子生物病害控制”、“发展中国家地震学与工程抗震”、“禁毒缉毒”等方面的培训。
  
  (八)禁毒
  自1990年起,中国对境外制毒贩毒势力坚持“疏压结合,以压促变,区别对待”,以及“政治规劝,惩治,经济替代”的方针和对策,支持和帮助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保山、德宏、怒江六个边境地州,发挥地理、人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政府支持,经营,平等有偿,互惠互利,取得邻国政府同意”的原则,通过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援助、农业支援、建设基础设施、开发旅游资源、兴办企业、发展教育等多种形式,主动帮助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传统罂粟种植地区开展替代发展工作。至2005年底,中国共投入资金近8亿元人民币,无偿或低价提供各类粮食和经济作物良种百余吨,派出各类专家和技术人员3,500余人次,帮助境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近1,000人,在缅、老开展替代种植的各类农经作物总面积近45万亩。十余年来中国实施境外禁毒替代发展,为禁绝“金三角”毒源,造福全世界迈出了方向性的一步。中国帮助境外替代发展经过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确立了我国模范禁毒的国际地位,得到了邻国政府的热烈欢迎。   二、合作前景分析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将长期稳步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顺应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符合次区域各国的根本利益。在全球化条件下,地域界线被打破,国家主权功能受到限制,一国很难独自维护经济、和社会安全。于是,地理、文化、语言接近或有传统经济联系的国家、地区,联合建立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共同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区域经济集团往往拥有促进经贸利益实现的独特优势,如天时(资源禀赋、市场联系)地利(地缘相近、周边关系)与人和(人文优势、文化习俗相近)等有利条件,使区域内各国可以利用区域地缘优势,打破国界限制共享资源、资本、市场,共同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发展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区域性或世界性的经济循环,才能促进世界贸易,推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和经济全球化共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这对于各国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增强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多种合作机制将长期并存
  目前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中形成的多种合作机制,由于其合作的宗旨、领域,参与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不尽相同,相互不可替代,所以多种合作机制将长期并存。在目前的几大合作机制中,亚行主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亚行作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多边开发机构,把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支柱,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也期望亚行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表达了这种真诚的愿望。温家宝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取得成效,应该感谢亚洲开发银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十三年来,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直接贷款11.8亿美元和技术援助资金1.4亿美元,推动了次区域的合作,成为各成员国的好伙伴,希望亚洲开发银行在今后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大湄公河次区域在区位上处于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和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推动下,使该区域的合作开发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区域内各国及东盟积极参与,日、美、欧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介入,形成了多重机制并行运作的合作开发局面。
  杜涛: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三)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大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几大合作机制,虽然其合作领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合作领域还是比较广泛。就亚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而言,其合作有、通讯、能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贸易和投资、禁毒、农业等领域。当然,这些领域的合作发展不平衡。如禁毒、农业领域的合作,在该合作框架下,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合作项目、合作方式和行动计划。今后,随着中国全面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合作的领域还将不断扩大。
  
  (四)合作将不断深入
  在“10+1”合作机制中,我国多次强调要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作为“10+1”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2002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第六次10+1会议上,朱总理强调“启动湄公河流域全面开发合作。”这次会议上朱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又把湄公河流域开发列为五个优先合作领域之一。2003年10月在印尼举行的第七次10+1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强调“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
  在“10+3”合作机制中,由于我国的积极倡仪,各国领导人在把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与合作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共识。中方也希望日、韩发挥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推动湄公河流域开发和利用做出贡献。”在2001年11月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第五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东亚各国更应该进一步促进在经济、、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湄公河流域开发以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已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出资资助了上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泛亚铁路境外段前期研究工作,签署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电力贸易协定》,并积极推动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信息高速公路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的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电信、农业等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项目。在新世纪,中国将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的合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
  [1]李义敢.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2003—2015年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陈茜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基础资料汇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3]Kao kim hourn: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nd asean,phnom penh,2001.
  [4]sharon siddique,the 2nd asean reader,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 ian studies,singapore,2003.
  [5]united nation,private sector perspectives in the great mekong subregion,new york,2001.
  [6]王学鸿.论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对策意义[J].高等学校文报文摘,2000,(01).
  [7]王学鸿.技术引进误区剖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2,(02).
  [8]王学鸿.蛙跳理论与技术引进[J].科学技术与经济,1991,(01).
  [9]王学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云南的对外开放[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0]陆亚琴.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云南的开放经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11]王学鸿.云南企业到东盟国家跨国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东盟,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