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产业转型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立新 时间:2010-06-25
摘 要:洛杉矶从一个制造业城市成为全球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升级是根本动力。本文了洛杉矶从区域性制造业城市、国家制造业中心到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性中心的三个阶段,在分析其成功转型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化城市的一般性标准和深圳的实际,提出了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洛杉矶,深圳,产业转型,全球性城市,国际化城市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的战略目标。广东省明确了深圳发展成为具有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国际化城市有诸多发展模式,比较而言,深圳与洛杉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太平洋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的制造业中心,都有移民城市的特质,其崛起都得益于特殊的机遇,但都不是传统的中心城市。洛杉矶从一个远离美国经济中心的小镇在上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太平洋经济圈中重要的全球性城市,较之其它城市,其成功经验更值得深圳借鉴。

  一、 洛杉矶产业发展的过程

  洛杉矶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州南部,包括三个不同的地域概念,即:洛杉矶市(City )、洛杉矶县(County)和洛杉矶都市区(MSA)。洛杉矶市是洛杉矶县政府所在地,辖区面积12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400万;洛杉矶县包括洛杉矶市、长滩市(Long Beach)等88个市,辖区面积达105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洛杉矶都市区,也称为大洛杉矶地区,包括洛杉矶县、橙县(Orange)、圣贝纳迪诺县(San Bernardino)、河边县(Riverside)和温图拉县(Ventura)等5个县,下属157个市,人口1750多万,是仅次于纽约的全美第二大都市区。洛杉矶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

  1.区域性制造业城市

  洛杉矶市成立于1781年。1850年,在美国西进扩张战争中,洛杉矶随加州从墨西哥并入美国。1892年,洛杉矶郊区发现了大量石油,到1920年,洛杉矶已成为全美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高峰期每年保持500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石油开采业的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直接促进了炼油等石化的发展,一些大的钢铁和橡胶业公司纷纷在此设厂,汽车、航空、造船、机械等制造业和电影工业等日渐勃兴。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到1926年,洛杉矶向国外输出的货物吨位仅次于纽约,成为西海岸的重要港口。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洛杉矶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由于福特、通用等大汽车制造商在洛杉矶设立了批量生产装配工厂,以及好莱坞电影业的支撑,洛杉矶保持了萧条年代的经济增长。到1939年,洛杉矶的工业就恢复到萧条前的水平,好莱坞电影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外国市场收入增加,电影业雇佣人数达到制造业的15%。此时,洛杉矶的发展远远超过南加州其它城市,更重要的是洛杉矶形成了多元化的制造业结构,城市经济已不完全依赖石油资源。到30年代末,洛杉矶已成为南加州区域性中心城市。

  2.国家制造业中心

  洛杉矶的化始于二战期间,联邦政府通过军事订货、设立军事设施和军事基地等途径向西部投入了大量资金,已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洛杉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1940~1945年间,洛杉矶所承担的军火生产和军事设施合同在西部13个大都市区中位居第一,在洛杉矶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飞机制造业正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1939年,洛杉矶飞机制造业雇佣人数2万人,到1943年,仅洛杉矶县就高达24万多人。战争需求也刺激了钢铁、汽车工业发展,40年代后期形成了除美国东部外最大的汽车-玻璃-轮胎一体化汽车制造综合体。1942~1944年,洛杉矶县新建工厂479个,扩建的工厂达到1000多个。

  二战后,由于朝鲜战争以及对前苏联的"冷战",联邦政府的军事开支并未减少。1948年,加州南部获得五角大楼过半的飞机合同,1955年洛杉矶县飞机制造业就业机会达27.5万个, 1967年高达35万个,另有15万个就业分布在邻近郊县,飞机制造业成为洛杉矶的支柱工业。1962年,洛杉矶有1/3的工人依赖国防工业。1950~1960年间,洛杉矶制造业就业增长速度超过美国平均速度的10倍。从1950年开始,洛杉矶制造业产值超过旧金山及东部的底特律、克拉夫兰、匹兹堡、费城,成为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的全美第三大制造业城市。

  3.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球性经济中心

  上世纪60年代末,欧洲、日本经济复苏,美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受到了削弱,随之而来的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制造业首当其冲,洛杉矶也不例外,但洛杉矶较早地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西海岸城市在二战及战后形成了国防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而国防工业与高科技产业关系密切,使得西海岸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随着太平洋沿岸经济进入繁荣期,太平洋国家取代欧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促进了洛杉矶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并使之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到80年代,洛杉矶的业不仅超过旧金山成为西海岸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而且成为全美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银行集中地。2003年,洛杉矶都市区生产总值达到653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生产总值的47.6%,如按国家排名,可进入前10位。2004年度洛杉矶市的生产总值为196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整个广东省的生产总值。

  洛杉矶雄厚的飞机制造业基础,使得宇宙飞船、导弹研究开展较早,尖端国防工业带动了通讯设备、机、仪器等产业发展。1972~1979年间,洛杉矶航空和电子行业就业增长了50%,这个势头到80年代仍未减退。当中西部制造业带的钢铁和汽车业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剧烈冲击而一蹶不振时,洛杉矶的电子产品和宇航业却在亚太地区找到了广阔市场。目前,洛杉矶仍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地区,仅洛杉矶县就提供了近5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21世纪,洛杉矶成为美国西部的高科技产业和研发中心,享有“科技之都”的称号。拥有的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位居全美第一,约20%的人拥有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凭。由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洛杉矶得到了来自联邦政府大额的国防合同。在民用航空领域,得到了来自欧洲空客A380和波音7E7的飞机制造合同。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互联网及数据服务业、计算机系统设计及服务业等方面,其成果可以与休斯敦以及加州北部的硅谷相媲美。洛杉矶跻身全美六大生物技术中心,在商业性研究设施和化验室方面占有优势,并且有全美著名的癌症、眼科等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中心。在工程设计、环境技术方面处于美国和世界领先地位。洛杉矶也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家具和家庭用品、玩具的设计中心。有215所高等学府和机构,其中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南加州大学等是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

  同时,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影响与日俱增,几乎集中了全美所有大型的电影制作发行公司,目前从事娱乐制作产业人数达到24万人,年收益达300亿美元。电影业作为娱乐业的火车头,带动了包括音像、电视、印刷、出版、等整个娱乐业的发展,不仅给洛杉矶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洛杉矶的城市形象,从事娱乐相关产业的人员达60万。主要的无线广播电视台如CBS、ABC、NBC等都在洛杉矶设有制作部门,《洛杉矶时报》成为美国第二大报纸。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以及蜚声全球的阳光、沙滩,每年给洛杉矶带来超过2000万人次的过夜停留游客,消费达到110亿美元。洛杉矶还拥有湖人和快船两支NBA球队、世界级的洛杉矶交响乐团和2个现代博物馆等。

  洛杉矶的港口和机场承担了60%的美国与太平洋国家的贸易,货物进出口数量超过了东部大港纽约和新泽西之和,成为美国第一大港以及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是全美最繁忙的两个港口,2006年两港集装箱吞吐量1576万标箱,居全球第五位。洛杉矶大都市区有6大机场,其中仅洛杉矶国际机场2006年的货邮吞吐量就居全球第10位,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5位。洛杉矶还是美国三条横贯大陆铁路的起点,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都市区内高速公路全长1050公里,各种道路和停车场占总面积的1/3。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洛杉矶就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和服务中心。 1972~1984年间,洛杉矶服务业就业增长了63.5%,这种增长遍及商业、旅游、娱乐、、建筑和等服务业以及私人服务部门。1990年洛杉矶服务业就业比例已达69%。目前,洛杉矶已成为仅次于纽约的全美第二大金融中心,36家美国银行、108家外国银行及许多著名的国际大财团在此设有机构。洛杉矶还有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领事机构,33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代表办公室,35个外国商会组织。2004年全球500强有22家总部位于该地区,分布在各个行业。批发、零售业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洛杉矶经济日益呈现国际化特征,与日本东京一起构成太平洋经济圈的“都中之都”。

  二、洛杉矶产业成功转型的原因分析

  洛杉矶经历了石油资源枯竭、上世纪前半叶的大萧条、六七十年代来自日本对美国传统工业的巨大冲击,以及冷战结束后国防预算减少的打击等。与美国一些主要制造业城市就业呈兴衰波动不同的是,洛杉矶更多地反映出在不同的结构转换中螺旋式上升,最终成为在太平洋经济圈有影响的全球性城市。

  1.多元化的移民及移民文化

  移民对美国太平洋西岸城市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848年“淘金热”兴起后,大批敢于冒险、野心勃勃之士陆续加入了西进的洪流,“有决心的人”往往比“有教养的人”更易于成功。开发早期,吸引移民是城市管理者和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人们常说由移民组成的美国是一个大熔炉(melting pot),而洛杉矶就是这种熔炉文化的代表。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案颁布实施,洛杉矶成为新的“艾丽斯岛”(Ellis Island),1990年洛杉矶的人口规模已超过芝加哥,成为全美第二大都市区。大量移民的进入加速了洛杉矶人力资本的积累,减低了劳动力成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移民创办的小、商业社团和遍布全球的社会,促进了洛杉矶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大部分出口流向移民原来国家;最为重要的是移民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成为洛杉矶发展的不竭动力。

  2.政府大力支持产业发展

  美国西部城市史学者卡尔·艾博特(Carl Abbott)认为:“在使美国西部城市成为全国性城市方面,最强大的推动力是联邦国防预算。” 正是在国防合同的刺激下,洛杉矶以航空制造业为龙头的制造业得以高速发展,最终实现了工业化。冷战结束后,联邦政府军费开支缩减,国防工业受到较大影响,钢铁、汽车和橡胶等传统制造业也出现了衰退。而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风险大,私人和企业的能力有限,此时,联邦政府加大了对西部"阳光带"的科技投入和扶持,联邦研究发展基金大量流入西部的公司和大学。1977年,洛杉矶获得的承包合同遥遥领先于其它主要大城市。洛杉矶成就“科技之都”之名,大量联邦政府采购功不可没。

  美国政府还大力支持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为其减低税收、优惠外币兑换率、订购影片,甚至充当其海外商业谈判的代表。到了上世纪60年代,好莱坞已经在英国及拉美国家占据垄断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一方面在国内保护企业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在海外支持好莱坞争取文化霸权、保护版权、扩张市场,推行文化垄断。在洛杉矶,每天都可看到很多警察为电影摄制现场组织交通、维持秩序的场面,这在交通繁忙的大都市实属不易。

  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同时,洛杉矶还注重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据洛杉矶市政府官员介绍,去年以来,为了支持声誉良好的美国最大会员制连锁仓储超市好市多(Costco)在洛杉矶发展,市政府按每25万人一个分店,在全市规划并协助解决了16处商场用地问题。洛杉矶的服装、玩具和家具制造业能够在与国外厂商竞争中生存下来,主要得益于政府引导优势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时尚化发展,全球知名的家具设计中心(Pacific Design Center)、家具业博览会(Wesweek)和家具展示中心(LA Furniture Mart)、欧狄斯艺术与设计学院(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玩具设计专业等为这种发展创造了最好的环境,美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公司马特尔(Mattel)公司总部就设在洛杉矶。

  3.不断改善港口、交通等基础设施

  早在19世纪中期,旧金山就是西部中心城市,圣地亚哥(San Diego)拥有深水良港,洛杉矶发展之所以能超越它们,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876年南太平洋铁路将洛杉矶与旧金山相连,1881年进一步延伸到新奥尔良段,1885年圣菲铁路修成,洛杉矶可直通密苏里州的堪萨斯。为了保证石油和其它货物出口,洛杉矶于1900年建成了圣佩德罗(San Pedro)人工港。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移民、产业及其它生产要素向洛杉矶集聚。1929年,洛杉矶国际机场竣工,随后不断扩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共建了8个航站大厦。最近,为了满足空中客车A380的起降,洛杉矶市政府决定投资7亿多美元用于机场扩建。1955年美国联邦高速公路法通过后,洛杉矶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公路建设,为洛杉矶多中心和大规模郊区化提供了条件,有效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2002 年竣工、投资达24亿美元的20英里长港口立交铁路线网,每天可以让100列满载集装箱的火车长驱进出港口码头,延伸了港口腹地,提高了集装箱运输效率。

  4.水电等战略性资源保障

  洛杉矶被沙漠、高山、海洋所围绕,处于少雨干旱区域,其早期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解决水资源的历史。洛杉矶引水渠于1913年建成,水源来自402公里以外的欧文斯河(Owens River)。从1923年开始,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水源紧张局面,洛杉矶通过发行220万美元的债券筹措资金,从科罗拉河(Colorado River)引水,该工程1941年完工。洛杉矶在解决水资源的同时解决电力问题,1917年,洛杉矶第一座水电站正式投产运行,1935年被誉为美国七大近代工程奇迹之一的胡佛大坝(Hoover Dam)在拉斯维加斯建成,其电站供应洛杉矶75%的电力。随后,洛杉矶又建设一系列水电项目,并形成了包括水电、石油、天然气、核能发电的电力结构。为了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电力供应,洛杉矶早就致力于新能源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在特哈查比(Tehachapi)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装机容量超过5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4亿千瓦时,约占世界风力发电总量的23%。2005年,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爱迪生公司公布了一项太阳能发电站计划,拟在洛杉矶市东北110公里外的沙漠中建立一个4500英亩、年发电可达500兆瓦的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其发电量将可满足28万个家庭的用电需要。

  5.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地处沙漠地区的大都市区,洛杉矶始终面临着环境的严峻挑战。特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制造业、上千万辆汽车的尾气排放和不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使洛杉矶空气污染多年来位居全美第一。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洛杉矶严格实施联邦《清洁空气法》,实行全美最严的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标准,建立了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并通过建设港口铁路减少柴油车辆的尾气排放。洛杉矶还设立了共乘车道(Car Pool),鼓励市民共同搭乘一辆车,分担油耗车耗,降低人均尾气排放。洛杉矶市政府规定,凡是电油混合动力汽车都可在洛杉矶市所有4.4万条道路和商用停车场的计时停车处免费停车。

  洛杉矶和欧文斯谷地水资源的纷争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被称为加州的“水战争”。洛杉矶攫取欧文斯谷地的水,从10万人的沙漠小城发展成世界大都市,而欧文斯谷地则从水草丰盛的农牧区变成了贫瘠的盐碱地。欧文斯谷地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洛杉矶认识到,对水源地环境不加保护的政策是不明智的。现在,洛杉矶在欧文斯河接入引水渠的地方,投入巨资修建大型自动水闸,将5%的水流归还到欧文斯河中。洛杉矶还花费了4亿多美元,在欧文斯湖上修建灌溉管道,用“淹没法”治理了碱尘暴问题。更大的环境治理工程是在欧文斯谷地重新种上植被,聘请了大量专家,通过灌溉和非盐碱化处理,使失去生机的土壤重新有机化。

  洛杉矶市不仅成功地治理了地面水污染,海水水质也保持良好,还将军工厂和加油站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处理后再压入地下。最为成功的是洛杉矶目前的用水量仍维持在25年前的水平,洛杉矶水电局认为“水资源最有效的管理仍然是节水”,计划进一步节约20%的用水量,到2010年40%的城市废水要处理回用,今后20年用水量的增长主要通过利用回收水来满足需要。在洛杉矶,许多高尔夫球场和公共绿地的灌溉用水都是处理回用的中水,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已成为洛杉矶节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内建立了多个与下水道系统相连的再回收中心。同时,洛杉矶政府还投资研究在合理的成本下开发新的水资源,包括海水淡化。

  洛杉矶现任市长安东尼奥·维拉戈萨的环保目标在于打造“美国最清洁的城市”,计划种植100万棵树木美化整治洛杉矶河,选拔环境保护专家加入到新内阁委员会。投资10亿美元,支持沿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综合商务和低价格住宅,既解决住宅供给不足又减少私家车使用。安东尼奥市长经常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鼓励吸引居民同样使用公交。

  经过不懈的努力,洛杉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移民和成功人士的首选城市之一。

  6.产业空间布局重构

  与许多著名的工业城市一样,洛杉矶经历了市中心区衰落和制造业从昂贵的内城向郊区转移的过程,市中心区工业区曾一度沦为“生锈地带”(Rustbelt),造成了洛杉矶经济活动非中心化趋势,但城市产业空间通过“中心区的复兴”和“外围城市的兴起”两种形式得以重构。自上世纪60年代,洛杉矶市中心区就开始以服务业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一个从市中心区到太平洋、南到国际机场,由政府机构、企业总部、商业和工业核心、军事-工业综合体以及国内外金融资本控制管理中心汇聚区域。

  在中心制造区衰落和工业从高成本的内城向外城转移过程中,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区形成了航空、国防工业制造业中心,以及电子技术、银行、保险公司和大量商业服务中心。随着洛杉矶地区日益具备制造导弹和国防电子产品的能力,离洛杉矶中心较远的新区也得到相当的发展,其中,以南的橙县、西北的查特沃斯-卡诺加公园和温图拉县两大产业新区脱颖而出。这些新区在洛杉矶郊区扩张中起着外围城市核心的作用,不仅带动了河边县、圣伯纳迪诺县和温图拉县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大洛杉矶以外的圣地亚哥、圣巴巴拉(Santa Barbara)县的迅速扩张。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洛杉矶能够重新点燃高技术产业发展之火的话,那是因为这些新区作为新的城市核心外向扩张和地方工业化发展的结果。

  目前,洛杉矶地区城市发展已经接近饱和,郊区化进程遭遇瓶颈,城市剩余的可利用土地几近耗尽。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继续在平面上无限扩张已不太现实,洛杉矶开始实施城市“精明增长”策略,鼓励商业空间发展、允许在废弃的地点建造住房、鼓励集约用地、允许利用老区空地发展,地区之间转移发展权、鼓励土地混合使用以及在交通节点附近加大建筑密度等。最典型的就是利用老区空间发展专业市场。洛杉矶市中心著名的“时装区”(Fashion District)横跨82条街区,加州制造的服装服饰80%在此销售,年营业额超过74亿美元。洛杉矶市中心的“加州市场”(California Mart)是全美最大的服装服饰市场,有1500个展位,展示品牌超过1万个。洛杉矶市中心东区著名的“玩具城”(Toy Town)汇聚了超过500家玩具批发商和进出口商。2005年,洛杉矶通过了一项耗资18亿美元的总体规划,以洛杉矶市区的格兰德大道为中心,在周围建一个集休闲、商业、酒店、公寓为一体的区域,目前这项雄心勃勃的中心区再造计划正在实施中。另外,洛杉矶市政府也收购废旧的工业区,改造后出让给高科技企业。

  7.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太平洋经济圈的崛起

  洛杉矶产业转型依托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和战后,国防和相关产业的兴起,西部获得空前发展,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它区域。随后,依托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服务业,西部区域呈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全面上升期,区域的勃兴为洛杉矶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洛杉矶凭借自身的优势,不断合并周围的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力、资本、技术、新的组织与管理方式等纷纷向洛杉矶集中,甚至东北部、中西部大企业也纷纷在洛杉矶设立分厂。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太平洋经济圈的持续发展,洛杉矶凭借其西部国际大港地位,与亚太国家与地区贸易往来频繁,来自日本、韩国、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的资金和移民大量流入洛杉矶,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洛杉矶在与太平洋国家与地区不断加强经济联系的过程中,全球性城市得以实现。

  三、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启示

  对照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Friedman)提出的全球性城市的7项标准,即: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所在地、服务业高度增长、主要制造业中心、世界交通重要枢纽、城市人口达到一定的标准,洛杉矶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全球性城市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对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和谐发展方面率先突破

  纵观洛杉矶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创新始终是永恒的主题。深圳建立之初就充当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创新开放是深圳的立市之本,是深圳的“根”与“魂”。尽管现在深圳没有被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国家赋予深圳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神圣使命没有变,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同样离不开改革创新开放。一个城市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取决于对实现国家战略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家的最大的战略就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增长方式。深圳要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以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为抓手,真正以“三个舍得”和“两个不惜”(要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不惜发展速度暂时降下来,不惜放弃一些投资项目)的气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方面在全国率先突破。在行政职能、市场监管、环境营造、服务、资源配置、利益分配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深圳的发展代表着近30年改革开放的,开创了中国在世界重新崛起的里程碑。如果说西安、北京是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号,那么深圳就是中国当代快速崛起的象征。因此,有必要在深圳规划建设一座“中国改革开放展览馆”,记述这段珍贵的历史,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强化深圳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贡献和龙头地位,树立深圳“中国改革创新开放之都”的形象,增添深圳国际化的砝码。要让全世界知道,研究中国的历史,到西安和北京;研究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到深圳。这是深圳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2.移民文化是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核心

  洛杉矶等全球性城市发展,移民及移民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联邦政府每年都在艾丽斯岛举办庆祝会,颁发“艾丽斯岛移民奖”给有突出贡献的移民。深圳作为中国当代最大的移民城市,其改革创新开放精神很大程度上来自敢闯敢试、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移民精神是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城市发展不竭的动力,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就是保持和弘扬这种移民文化。一直以来,深圳是对国内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过去,深圳移民大部分是从事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流水线工人,在未来建设国际化城市过程中,深圳需要不断研究政策和创造条件,在继续保持对国内高端人才吸引力的同时,重点吸引境外人才来深居住工作创业,使深圳真正成为国际人才的良港和栖息地。作为国际化城市,外籍人口一般要占到5%~20%,没有人才的国际化,建设国际化城市将成为一句空话。

  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效益深圳

  深圳要在“四个难以为继”①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既是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产业高端化和吸引国际性人才的需要。目前,深圳实际管理人口已达到1400万,早期以加为主的制造业结构、高强度的土地无序开发和监管的缺位,使生态环境承载力几乎到了极限。深圳目前私家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00万辆,汽车尾气加上大量施工工地粉尘的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2006年灰霾天数超过160天;全市160多条河流中72%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多数河流黑臭;饮用水源受东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和本地地表源污染,水质难以改善;早期简易垃圾填埋场和工业污染物导致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等等。根据深圳现状,近期应重点解决生态恢复、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

  一是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城市大气污染的70%来源于汽车尾气,而汽车尾气污染的50%来自于10%的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要切实加强年检车辆和外地车辆汽车尾气的监测,依法加大对尾气排放超标汽车的处罚,这比采取措施净化已被污染的空气更经济。二是鼓励人们使用公共工具、环保节能型汽车和减少用车次数。根据汽车耗油量、尾气排放量以及共乘人数等确定停车费、交通拥挤费等,在地铁站等公共交通枢纽附近建设大型停车场,道路两侧设立非机动车专用通道。三是实现港铁联运。深圳作为世界性大港,要吸取洛杉矶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减少柴油集装箱货车的污染,建设港口铁路。四是改善排水系统。我市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关外污水收集系统缺乏,有些污水厂只能抽河水处理,不能真正发挥效益。要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整治河流系统的同时,加大投入,实现雨污分流,彻底扭转一方面污水横流、一方面污水处理厂没有污水处理的尴尬局面。五是鼓励节水和水循环使用。运用价格机制鼓励节水,加快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力争每年回收水能够满足新增水的需要;改变目前公共绿化粗放式浇水方式,城市洗车、绿化、消防、景观等强制性使用回收水;制定实施居民节水计划,推行各种节水装置;加强海水淡化和海水应用技术研究。六是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要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以小区为单位逐步推行。同时规划建设若干个工业垃圾回收处理中心。七是餐饮垃圾多层次多阶梯资源化。深圳每天的餐饮垃圾巨量,目前尚未形成产业化回收机制。可在全市建设若干个产业化餐饮垃圾处理工厂,既减少了餐饮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增加能源,又对非法养猪、潲水油生产经营等釜底抽薪,减少流动人口和违章搭建,一举多得。八是重视恢复植被和生态系统。在洛杉矶,建设项目如毁掉一棵树,发展商需要在指定地方重活两棵树,这样简单实用的方法值得借鉴。

  深圳经济增长面临着地域狭小、土地开发强度过大、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难题,而重新整治前期低效土地开发难度大,已成为制约深圳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特区外工业用地已占所有建设用地的43.7%,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最高占25%的标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被低档次的工业占据,这种用地结构的不合理,反映了城市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本质上是资源利用整体配置的严重不均衡。深圳要保持高速发展,必须做到真正以规划为龙头,精细利用土地,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置换,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种高产田”,亡羊补牢,扭转过去土地利用无序低效的局面。一是加强各个规划的连续性和衔接,精简规划内容,使之更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和唯一性。二是尽快出台完善“三旧”改造政策,充分考虑目前旧城旧村旧工业区的产权关系复杂、建设水平低和历史遗留问题多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政策。三是坚决杜绝新的违章建筑,加大现有闲置土地清理,盘活有效的土地资源。四是新的产业用地必须保证真正的高端产业发展需要,一般性产业用地尽量通过旧工业区改造升级和置换解决。五是对旧工业区产权和违章建筑进行全面梳理,根据不同情况回购、置换或无偿收回等。六是尽量保证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用地需要,新增产业用地不能解决的,可由政府牵头,实施“订单式”旧工业区改造给予解决。

  4.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个性和文化的概括,是一个城市最深刻、最持久、最核心的竞争力,国际化城市必须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并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好莱坞电影文化不仅是洛杉矶城市文化的代表,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其知名度甚至超过了洛杉矶本身,每年为城市创造了千亿美元的收入。香港在2002年提出了建设“一本多元”的城市文化定位,“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新加坡在2000年也提出了“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城市”以及 “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的定位。

  深圳的城市文化可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城市”。深圳提出了“文化立市”战略,并正在建设“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城”、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但还只是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构筑国际化城市的文化基础。有必要筹建一流的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打造数个国际水准的、艺术团体;并按国际化标准管理城市,规范街道、道路和建筑物名称以及交通指示牌等城市标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将“文博会”、“高交会”办成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一个窗口。充分利用“大运会”契机,提高深圳的国际知名度。

  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的国际名片。如华为(HUAWEI)和观澜湖高尔夫球会(Mission Hills)、华侨城(OCT)等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深圳的国际形象,政府要从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高度,对企业品牌建设给予支持,帮助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5.东西部滨海地区是深圳城市国际化特色的关键

  深圳城市建设颇具气息,但缺少特色,容易使人感觉是香港城市的扩展,在特区中心城区风格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东西部滨海地区成为深圳未来城市发展具国际化特色的关键所在。全球性的港口城市往往既是国际交通枢纽,也是国际城市,洛杉矶如此,美国另外两大港口城市纽约、芝加哥如此,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等都是如此。深圳港已进入国际大港行列,深圳具备了成为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西部滨海地区位于穗深港发展主轴线上,可谓黄金岸线,有蛇口港、妈湾港、赤湾港及在建的大铲湾港,有国际空港和连接香港的西部通道,加上盐田港,可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东部滨海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珍贵,是难得的绿色岸线,依托香港和珠三角的经济影响力,可以开发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胜地。因此,对于东西部滨海地区应早规划、早控制、精雕细琢,并以此作为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切入点。

  在实施“珠江战略”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与国家铁路网相连、贯通西部港区和深圳机场的国家铁路,延伸港口腹地。加大宝安国际机场建设力度,增加国际航线数量,强化国际客运和物流功能;考虑在东部地区或惠州地区规划建设以国内客源为主的深圳东部机场,提升东部的区位价值,增强深圳对惠州、河源乃至粤东和赣南地区的辐射力。筹划建设连通中山、珠海的跨海大桥,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城市联系。进一步完善特区内外地铁和高速公路,实现特区内外交通无障碍化,加快特区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6.以国家战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产业高端化

  洛杉矶成为全球性城市的实践证明,始终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国家战略产业,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是产业顺利实现转型的重要原因。深圳制造业尽管位居全国前列,但支柱产业大多为外商投资,所谓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是传统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位于价值链低端,市场、研发“两头在外”,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关联度小,获得国家投资和国家采购的机会少。深圳目前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的压力,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趋缓,迫使深圳较早地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一直以来,深圳的产业基本依赖外商投资被动转型,随着国家外贸外资政策的调整和各地争夺外商资源竞争的白热化,深圳必须摒弃原有的发展路径,主动地使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产业升级的关键取决于选择和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在这个问题上,深圳已经错过了发展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两次机会。深圳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注重与国家战略产业的一致性。

  深圳在保持现有的信息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将航天航空国防电子、生物技术和循环经济三大战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国防电子是电子通讯产业的制高点,随着中国大飞机的研制投产、宇航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防装备电子化换装的来临,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和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废物资源化、污染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等循环经济产业将成为中国产业新的增长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该产业综合了环境、电子、信息、材料、装备和服务等产业和技术,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显著。目前国内尚未有城市明确将这两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深圳如果抢先一步发展,可以以先发优势获得国家层面的更多扶持。此外,生物制药在深圳有较好的基础,在全国其它城市还没有形成优势的情况下,可望在全国成为领头城市。

  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需要支撑体系。首先,深圳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本地大学,并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院、跨国公司来深圳设立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中心。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表明,高校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深圳过去产业研发过分依赖企业,既是深圳的特色,也是缺乏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无奈。在各地产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培育本地的原始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其次,在政府如何支持企业发展上改变观念,从直接的资金支持更多地采用间接支持,充分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争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承包合同,在与国内外经济交流中为深圳企业争取更多的订单;以工程项目、设备投资、捐赠产品等形式扶持落后地区,由政府出资,深圳企业完成工程承包、提供设备和产品。再次,有选择地限制一些产业发展,同时保持部分竞争力强的低薪产业,使产业结构呈现一定的柔性,最低工资标准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适度保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最后,要大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可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培养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保持房价、物价稳定,避免因生活成本高企对人才产生“挤出效应”。

  7.在部分产业领域承担深港全球性大都市全国全球性功能

  深圳位于香港、广州两个珠三角首位城市之间,香港已经是全球性城市,广州历来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再加上国家正在建设北京、上海两个全球性城市,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乃至全球性城市,将会遇到政策和资源层面的困难,但这并不是关键制约因素。事实上,洛杉矶就是在与传统中心城市旧金山的竞争合作中发展成为全球性城市的,洛杉矶都市区橙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橙县与深圳的地理位置相似,位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两大城市之间,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是洛杉矶大都市区的次中心。上世纪50年代以前,橙县是洛杉矶市农业经济辐射地区,随着60年代“郊区化”的兴起,洛杉矶市区大批制造业向橙县转移,成为洛杉矶经济的组成部分。从70年代起,橙县利用临近洛杉矶市的良好区位,加强国际交往及资本信息流动,较早地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保险、证券等领域发展,大力发展全球化的高科技产业、金融、商业服务业及旅游业。到80年代,橙县就已摆脱洛杉矶经济的附属地位,逐渐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多元的、独立的国际化都市。现在,橙县已成为全球和全美的电子、机软硬件、航空航天和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的研发中心,有70%的就业人口从事高科技和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实力在美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波士顿而强于硅谷,拥有诸如兰德公司、喷气推进研究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成为与硅谷、波士顿齐名的美国最重要的风险资本和高科技企业总部集聚地,全球500强中有15家大本营在该县。橙县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美“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获得了“全球经济”、“信息资本主义”、“ 服务业经济”、“高技术经济”等赞誉。2000年,橙县的生产总值达到1330亿美元,即使纳入全球国家排名也可排在31位。

  尽管深圳在珠三角面临广州和香港的竞争,但可以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与香港在金融和服务业的一体化互补,奠定未来深港全球性大都市区次中心地位。同时,在高科技、物流、创业投资、旅游等产业领域承担深港大都市区在全国全球的功能,以此实现区域性金融和服务业中心的目标。一是加快国际化的信息港建设,以高科技信息化优势引领金融、物流和服务业发展。二是打造全国的金融信息和离岸业务中心,重点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投资,使深圳成为国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在中国或华南的总部基地。三是按国际化标准建设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旅游设施,开拓国际化会展市场。四是立足全国市场、汇聚全球商品,构建多元化商业业态,发展国际化商业,同时加快大型购物中心的布局。

  8.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资源与城市功能整合

  洛杉矶都市区的形成发展,说明了一个城市成为哪一级城市,并不是由行政区划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城市功能辐射范围。深圳未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要拓展发展空间,关键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未来深圳城市功能的规划建设要考虑对周边城市发展的辐射,通过产业、企业纽带和区域分工合作,主导周边地区的经济资源和城市功能整合。深圳要积极承接国际和香港服务业的转移,发展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势差。保持与广州的经济合作,互相促进;加强对东莞、惠州等珠三角城市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增强深圳区域总部经济的吸引力;推进与粤东、赣南以及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和联系,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实现资源互补,拓展深圳未来发展的空间和腹地。支持和鼓励总部在深圳的企业到周边地区和内地“开疆拓土”,由政府统一规划,在周边地区和内地建设产业园区,以规模化减低企业对外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从深圳长远战略利益考虑,要加强水资源保障,与香港联手推进直接从新丰江水库引水至香港、深圳的计划。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水资源分配的紧张,同时低端制造业向上游地区的转移将对水源水质构成严重威胁。要借鉴洛杉矶在保护欧文斯河谷生态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把河源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纳入深圳发展战略,加大对河源发展的支持,使之成为深圳高科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基地。深港可将供水收费所得,按一定比例反哺上游的河源等地,弥补它们因保护水源、治理环境和限制工业发展造成的损失。

  9.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化城市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和受益者,是世界经济体系的枢纽。在中国全面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圳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既是深圳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目前深圳的国际化只是在加工制造业层面,与全球经济的联系通道主要通过香港和一些跨国公司,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性机构方面几乎是空白,还远远未达到国际化城市的标准。因此,深圳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从产业层面的开放上升到经济、文化层面的开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从全面开放走向全方位开放。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国际影响,融入太平洋经济圈,进而逐步实现把深圳建设成全球先锋城市的目标。

  一是营造更为公平、廉洁、高效、开放的市场环境,按照WTO规则,在国民待遇、透明度、贸易制度、司法审议、外贸权、进出口许可程序、国家定价诸多方面,特别是在落实《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有关规定、标准与技术法规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权力让渡给中介组织或国际组织已成为趋势,深圳要在重要经济领域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中介组织,并使之成为相关国际经济组织成员,代表深圳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和经贸谈判,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三是支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由“出口导向型”向“跨国公司导向型”转变,通过投资与贸易结合增强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企业“走出去”离不开政府支持,美国对于跨国公司给予更加优惠的税收鼓励政策,如税收减免和抵免、延期纳税、亏损冲减纳税等,使跨国公司纳税远远低于国内企业。深圳要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建立“走出去”战略基金,鼓励企业在境外上市,申报知识产权,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和周边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太平洋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全面加强与洛杉矶的经济联系。深圳特别要在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中发挥独特而且积极的作用,目前,深圳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投资、贸易业务的已有几十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兴、创维、康佳、招商局、中建二局等大型企业;东盟国家在深圳投资的企业也近400家,如赛格三星、汤姆逊等,东盟惟一全球500强企业、世界石油工业收入排名第二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最近落户深圳。深圳最有条件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汇点。

  []

  [1]马小宁. 美国西海岸大都市洛杉矶经济腾飞原因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2]谢菲, 20世纪60年代以来洛杉矶大都市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2).

  [3]Roger Keil, Los Angeles: Glob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ggles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 1998.

  [4]Miles Finney, The Los Angeles Economy: A Short Overview [J], Cities, 1998, (3).

  [5]Janet L Abur- Lughod. New York, Chicago, Los Angeles: America's Global Cities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6]陈雪明. 洛杉矶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沿革及其政策影响[J], 国外城市规划, 2004,(1).

  [7]刘敏. 浅析高科技革命影响下美国郊区的新发展[J], 湖北社会科学, 2004, (12).

  [8]王大明. “后郊区化”的魅力-美国橙县发展历程分析[J], 政策, 2002, (10).

  [9]乌兰察夫. 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文化思考[J], 决策与信息, 2004, (5).

  [10]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商务室. 领区概况[EB/OL], http://losangeles.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