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中的实现收益递增的条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摘要 主要从微观角度探讨了题目中的收益增加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收益的增加,而是指效率,效益,利润的增加,同时更详细的指出了一些效益也可以说是经济收益增加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经济活动的微观角度----考虑,在西方经济学中收益指的是pq,但是在考虑收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单纯的考虑仅仅是pq,也要考虑成本因素,也就是综合的考虑收益与成本,也就是说利润。单纯的考虑收益递增的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收益的pq在一定程度上讲如果不是经营过于不善,一般都会增长的,但是这种增长的意义并不一定相同。所以---------
在经济活动中,收益的直接增加决定因素是收入与成本之差---利润,即e=r-c。(r=pq)如果单纯的从这个等式来看,也就是说在前提条件不变的条件来考虑,决定其数值的就是r与c。对于r来说,可以根据市场上对产品的弹性来改变pq的大小,使其增大。对于这一点就要重视市场,观察市场,密切的重视市场上本产品的细微变化。其中产量q又是由于内在的生产要素决定的了。
现在假设两种要素:k资本和w劳动。掌握好两种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来合理配置资源,利用合理最优的配置提高产量,与此同时增加k与w的投入。对于c来说,成本是比较重要的,要降低成本就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旁置资本,控制成本弹性,对k,w要合乎比例的控制。
但是仅仅依靠内部的r,c的调整配合,是不能够长期的实现收益递增的,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下面这些的影响因素:
1、规模经济,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等。当规模扩大,生产会更加合理分工,更加专业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成本,提高产量,收益增加,利润增加。同时技术推广会使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更高。在一些行业上,规模经济是很重要的一种降低成本,扩大利润,更大幅度的收益增加的发展方式。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是格兰仕微波炉,他就是利用了规模经济的效应,首先在做大,接着在世界做大,就是规模经济的好例子。
2、学习效应。引起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另一个因素,是指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管理可以学习积累产品,技术,管理经验,从而使成本降低。
如图(学习曲线),表示的是随着产品生产批量的累积性增加,每批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呈下降趋势,当学习效应结束,学 习曲线与横坐标平行。
这对一个企业刚刚开始运营是很有影响的。生产的初级阶段产品的成本是很高的,但是,存在学习效应,企业则不应该放弃,从长期来看,可能是收益增加的。
3、范围经济,产生于多种产品,而不是单一产品生产的情况,是指在相同投入下,由于一个单一的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比多个不同的企业分别生产这些多种产品中的每个单一产品产出率要高。
如图曲线表示生产x,y两种产品所消耗的总成本。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a表示该企业用即定的资原只生产y商品而不生产x商品所消耗的总成本,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b表示该企业用即定的资源所生产的x,y两种商品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所消耗的总成本。该曲线呈现出与产品转换曲线对偶的特征。产品转换曲线是凹的,而对里的等成本曲线凸的。这表明用既定的资源有一个企业同时生产两种商品比由两个企业使用这一既定的资源分别只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所耗费的成本总量要低。对于一些行业来说,范围经济是良好的发展手段,同时也是在一定企业当达到规模经济的时候,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通过范围经济来进行发展。例如海尔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海尔开始是做冰箱,后来在冰箱行业得到了发展,后来进军空调,彩电,洗衣机等,就是一个利用范围经济突破规模经济在最高限的束缚。
4、还有一点就是交易成本。他与上述三点不同,使新制度学派的理论之一。围绕交易成本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的即本单位,研究市场与的关系问题。交易被认为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契约而进行的,交易成本派把组织制度问题视为契约问题,在交易过程中,契约人在本性上具有采用损人利己的手段获取私利的机会主义倾向。在有限理论性条件下,人们对这些行为可能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成本。为了节省交易成本,就需要建立一些组织标准来有效的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由企业,市场,政府共同形成的。
可以看出从微观角度,收益增加既考虑了企业自身的原因,比如是企业的产量,定价,这是狭义角度的考虑。同时我们也要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应具有更远长期的眼光,从企业的规模,范围,学习效应,交易成本等等,也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进行适合的经济决策选择。比如说有的企业就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交易成本,或者其他的根据企业的组合。
最后,我要说,我们有时候说收益好,但是在西方经济学中指的是r=pq,并不是收益好、就效益好、利润高,这种收益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利润的评价,效率的评估。所以我所说的主要是对效益、利润的增加的角度出发的,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实的增加企业经济活动的收益。可能有些不足,希望指证。
[1] 历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出版社,2000。
[2] 将自强,史晋川。《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北京: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4] 魏埙,蔡继明,刘俊民,刘欣,《西方经济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 佟家栋,高乐永。《国际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经济增长和“均衡”是什么关系?
下一篇: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