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定型与外语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9
【关键词】文化定型;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也被看作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外语教学中要导入目的语成长起来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语言文化的能力及其对语言外知识的敏感度,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够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如何能够帮助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不断地被提出,并一再成为了诸多文人学者争相探讨的论题。很多学者都提到外语学习时都强调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主张从民族志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诠释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能力。他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文化定型是有必要导入的。但是,文化定型是否有可能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它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发挥着作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探讨一下文化定型的定义、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启示意义。
1.文化定型的定义
“Stéréotype”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早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亲身进行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便用一个简化的认知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关世杰认为这种“定型观念”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全体成员的简单化的看法。胡文仲把这种“刻板现象”解释为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贾玉新则认为,“定势”是一种思维定势,本质上讲,定势是过于一般化的,过于简单的,过于忽略细节差别的,过于夸大了与某种类别或某一群体的人相关的信念或态度,或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Kramsch的解释为:“定势是对其他成员和其他文化的模式化认识。” 范捷平指出:“定势在社会学中是一个中性概念,主要指人们对思维模式、信息、外部世界和行为特征的判断方式。”
“Stéréotype”这一词,中文有很多种的译法,如“刻板现象”“固定模式”“定型观念”“模式固见”即“定势”等等。就像上述的很多定义一样,在定义的过程中,就给它涂上了一层感情色彩,贬义居多。其中,最后一种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社会心家的观念,因为他们发现,定势已经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方式。为了消除这种感情色彩的干扰,这里我们就采用“文化定型”这一说法。
2.文化定型的特征
文化定型具有稳定性与变化性。文化定型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但大多受到社会传统和规范的直接影响。现有研究表明,文化定型有某种跨时间和地区的稳定性,有些文化群体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着十分相似的定型。一般说来,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短时间之内不会褪色,尤其当它是符合社会现实,深深扎根于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中时,其稳定性就会更强。但是另一方面,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社会传统和规范以外,文化定型还容易受到国际关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并随着某国家或地区实力的消长以及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的改变而改变。
文化定型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极其复杂的,要在本来混沌无序的世界中认识和把握难以准确定义其特征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将其简化,用概念分类、排列和组合进一个有序的框架中。定性虽然简单,也不免片面,可是却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另一种文化,有效舒缓人们面对不明状况使得焦虑,使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这是定性大量存在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同时,文化定型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建立一种联系,在第一次见面时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在没有话题可以进行更多的接触时,人们往往会聊起一些你对我们怎么看啊之类的问题,由此进行下去的谈话会更深入也更轻松一些。
3.文化定型的来源
3.1社会因素。文化定型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父母、亲戚和朋友、学校以及媒体等因素。
对儿童文化的定势研究表明,儿童在4—5岁时开始了解到种族的差异。言传身教是表达个人文化定势的通常形式,特别是家庭成员、志趣相投的朋友之间口头传播的文化定势对儿童以至成年人的文化定势的形成和巩固有很大的作用。一个非洲朋友给我讲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一次在市场上购物,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忽然莫名其妙地大哭起来,小孩的妈妈不断地安抚他,可小孩却哭着指着我这个朋友说:“妈,你不是说他是鬼吗?”在尴尬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小孩的所知定是从父母那里所得的,也许以后长大了会有所改变,可是这种影响也有可能会一直发挥着作用,产生消极的影响。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其文化的目的,不仅让受教育者学会欣赏本文化群体共有的认识标准与价值,还要学会区别本群体文化和外人群体文化。但是“文化”的涉及面太宽泛了,不可能在课堂上逐一解释,所以学校所能够讲授的,也只能是经过高度概括化、简单化和笼统化了的主流文化,偏重于强调文化间的差异性。
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学的文化定型。电视、录像、电影、广播、报刊、杂志、书记等媒介传播手段常常提供过于简单化的概括。如很多西方人受到一些传媒的影响,而且这些传媒还往往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中国景象,认为中国人仍停留在一种愚昧无知、极为贫困落后的阶段。甚至说,中国政府出于自身的考虑还甘愿给自己一个文化定势,例如在法国举办中国年期间,中国所展出的还是关于少林功夫或自行车大潮的图片。而这些,在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并不能代表中国。同时,我们认为法国人浪漫,则是通过他们的香水广告、服装广告、电影或是其他的媒介所得出的结论,但是大多数的法国人都并没有这种观念。
3.2个人因素。首先,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容易产生并固守文化定型,权威主义人格一般有以下特点:1)固守传统的等级观念,排斥、轻视违反传统价值的人;2)顺从于所属群体的道德权威,以权威和地位为形式的依据;3)敌视其他群体的人;4)对周围事物偏好做两分法的简单判断。自然,这类人容易被全体主义所影响,一旦产生了定型,比其他人更加地顽固。
此外,个人的经验也有助于文化定势的形成。人们通过对于不同人种、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个别成员的交往,常常对该群体的其他成员概括出共同的特征。而一旦成为定型,人们就在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去寻找这些特征,并通过选择性的感知去那些特征,从而加强和巩固了自己已有的文化定势。
4.文化定型对外语教学的几点启示
4.1树立正确的认识态度。在认识上,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对文化定型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作为一种认知的心理过程,它是合理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文化定型应该是中性词,而非贬义词。
文化定性有其消极面。贾玉新在其著作《跨文化交际学》中指出:“定势把我们对人类的活动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或两个维面上,尤为严重的事,它对把其受到局限的认识当作人类活动的全部。”文化定型思维模式顽固的人习惯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分析和判断。一旦构成这种歧视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对抗和冲突,人种的、民族的和群体间的言语歧视和差别待遇会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一种消极的气氛,并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文化定性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旦定型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那么它就变成一种社会分类,一种和准确的分类,它就不仅仅是情感上执著的一种信念了,这就是定型的积极作用所在。(贾玉新,1997)同时,在较大群体文化的互动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大群体的文化是指该群体成员所共享并被大数成员公认的历史、信仰、价值观以及语言等方方面面,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日本文化等等。 以这种文化为基础的跨文化交流对各民族文化的起互相对照、取长补短的作用。同时,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影响,对交际者起到引导的作用。最后,文化定型还具有稳固文化的作用。
4.2培养超越的眼光。高一虹在其论著中,提出了跨越和超越的两个观点。他指出,跨越的焦点是具体的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有关交际能力的提高;超越的焦点是获得一般的、整体意义上的文化意识以及反思的、宽容的态度。文化超越有这样几层含义:1)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或定型的存在,但不为其束缚;2)能够以开放、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3)在跨文化交际中“生产性”地建构自我认同。超越时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以跨越为焦点的教学可能会强调文化定型。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认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个体,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立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这种愿望与结果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跨文化交际悖论”(高一虹,1995)。跨越可以是超越的准备,在学习和接触一个全新的文化时,学习这不免会从某些广为流传的文化定型开始。
4.3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语言教学中,老师扮演着不能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目的语言文化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具体的语言教学过程之中,使外语教学深入到语言符号的使用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坚持“真实性材料”的选择,更多地选取那些涉及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一些材料;充分利用电影、电视等手段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与西方文化背景的人接触,以达到更为真实的交际效果,并在交际效果中检验文化定型,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各种角、法语角、德语角或是话剧的举办,在外语教学中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参与深觉有趣的同时,学生会感觉到这些与我们平时所闻有何不同,这样的观念会更容易内化,为学生所吸收。
同时,作为吸收知识的学生一方,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去吸收知识、进行思考,而不能够只听一家之言。在积极参加各种老师组织的活动之外,要主动涉猎报刊媒体,形成一个自己的文化框架,并能够在众多选择中,能够在文化积累的基础上更迈进一步,做到可以评判是非,哪些是可以汲取的,哪些又是不符合事实的要舍弃的。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文化积淀,语言学习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也将是无用的。在与另一文化背景的人接触时,人们更在乎的并不是你的语言能力有多强,表达能力有多高,语音准不准这些问题,相对来说,言之有物使更需要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仅仅有空洞的语言框架,而没有文化知识的填充,在跨文化交际中终究是不能够前进一步的。人跟人尤其是不同文化人的接触,都是有一定目的,并不是偶然的,接触的过程中,所希望的自然是了解,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的语言学习中自然会找到一个好的方向。
所以说,了解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目的不是使我们对哪一个社会群体形成一个简单化的文化定型,使之成为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行动准则。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既不能以点盖面,也不能以面代点,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树立群体与个体差别的意识,注意观察个体特征,避免忽略个体差异,而完全依赖文化的群体定型来作判断的倾向。文化定型在外语学习中有其积极的一面,要尽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因势利导,更好地推动外语教学。消除文化定型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语言及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
5.高一虹,文化定型于跨文化交际悖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35-42.
6.Carlo Maddalena, ??L’interculturel??, Paris, CLE International, 1998.
7.Louis Porcher,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 Hachette, 2004.
下一篇: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