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应从国际音标开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麻珍玉 时间:2010-08-19

摘要:SEFC中教学是从模仿简单的句子和单词开始的。而对于有一定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讲,模仿是没有必要的。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直接从国际音标开始初中英语教学更、更、更有效。本文从儿童的成长过程和母语习得过程、语言学习的认知结构以及来自实践的经验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英语教学应从国际音标开始的理论可行性和实践佐证。

关键词:初中英语;国际音标;实践经验

国际音标是国际上通用的音标。它是“国际语音协会”在1888年公布的,它的第一优点是“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的(高名凯、石安石,1962)。国际音标能够标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中学学习其中48个音素。

只要学好这48个音素并掌握好单词重音,便可拼读所有英语单词。正如我国儿童学会了汉语拼音便可认读一切标有汉语拼音的汉字一样。

小学生一入学便学习汉语拼音,开始系统学习汉语的标准发音及读写知识。那么,初中学生应从模仿日常会话还是从国际音标开始英语学习?前者符合行为主义的母语习得论,后者违背了这一过程。JEFC中,对国际音标的学习安排是从模仿开始。在课本中,国际音标从第一册第9单元开始出现,在第二册第14单元结束,即模仿两个多月时间的简单会话后便出现国际音标,此时的学习基本还是模仿,因为仅知道个别音标可拼读的单词太少。

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认为儿童先天就有一种加工语言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它就象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是一个“语言器官”。儿童依靠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能说出大量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也能听懂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但乔姆斯基所说仍是母语习得。我国外语界人士对外语学习与母语习得的不同已作了很多探讨,尤其受“语言关键期”一说的影响,我国小学已大面积开设英语课,引起了英语教学工作者和专家的焦虑,这些都不在此讨论,本文仅以英语学习也以模仿开始是否科学、经济、有效作一探讨。

一、从儿童的成长过程看

根据神经语言学的分析,67个月的婴儿能较地发出“ba”,“ma”等音节,89个月时能模仿成人,但不能了解这些音所表示的意义。1012个月的婴儿开始在听觉中枢和语言运动中枢建立起神经联络通路。3岁儿童的话语语法复杂程度大致接近成人口语水平。6岁儿童的话语能力能满足日常言语交流的需要。在儿童的语言从零状态到达到日常交流的56年时间里,儿童的成长经历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伍棠棣等,1982)。这说明儿童的母语获得过程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那么,已经成长起来的儿童如何去获得外语呢?首先,123岁的孩子不可能模仿幼儿的语言,也不可能模仿在他看来无意义的话语,这是由儿童的心理因素决定的。再次,婴儿从出生至67岁的成长过程伴随其母语获得过程是如此自然,语言环境无处不在,其生活所需与语言的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并行并存,所以,入学前具备日常言语交流能力水到渠成。试想班额50多人,一周4节英语课,每节45分钟,教师与每个孩子的直接交谈能有多少?事实是,高中学生毕业也达不到满足日常交流的能力。因为,语言掌握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与语言使用者进行直接交往,即孩子只有在既能听见周围的语言,又能与语言使用者进行直接交谈的情况下,才能学会它(王德春等,1997)。既然模仿学不了多少英语的日常话语,那么花去三个学期在模仿中学音标是不经济的。

二、从语言学习的认知结构看

按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论来讲,当儿童具有了知识性的认知(认知结构或图式)时,解决新问题的方式一种是同化,即将新问题纳入到已有图式(以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吸收,去解释。它是个体运用其既有基模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既有基模仍适合,新问题便可同化在既有基

模中,成为它知识的一部分;另一种是顺应,表现在既有基模不能同化新知识,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图式)。已经掌握了汉语的儿童在没有任何英语语音知识的情况下模仿英语Good morning afternoon就好比讲人类语言的人要他讲鸟语一样茫然和不知所措。因为新知识不能被同化,需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而知识同化的首要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张大均,1999)。在模仿

Good morning afternoon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而在认读

?/,/u/,/d/,/m/,/?:/,/n/,/i?/时,有相应的汉语拼音知识基础(或者形、音都相似,或者音相似)。所以,本来具有同化条件的知识弃之不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三、从实践经验看

学习如果不从开始就学国际音标,一味模仿就会带来以下问题:

1.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相混淆。

国际音标与汉语拼音在音、形方面都相似,在模仿句子与单词时,由于无法纳入已有认知结构,学习者联想到汉语拼音,并用汉语拼音给英语句子与单词注音。国际音标零星出现时,老师又怕两种音标相互干扰,即所谓负迁移,避免涉及汉语拼音,其结果造成两种音标在拼写形式和读音上的更加模糊,以至有的学生高中毕业也分不清汉语声母中的j与英语字母表中的j以及音素/j/。只要新旧知识有相互联系的地方,迁移便自然发生,不是因为老师避而不谈而从学生的大脑中抹去的。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促进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产生积极迁移的作用,同时又注意纠正和防止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消极干扰的作用(束定芳、庄智象,1996)。

对两种音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似和相异成分胜于回避问题。Lado曾说,“一个对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过比较的外语教师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真正的问题所在。”更何况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不但能迅速分辨,而且能以此为基础,高效、快捷地学好国际音标。

2.没有读写。

英语单词的读音与拼写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模仿学习英语语音时,无法找到此规律。如前所述,因模仿Good morning afternoon,没有相应的语音认知基础,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只有“guo de mao ni”或“国的毛尼”类似。所以,用汉字(用汉字更方便)注音是初学英语者最为普遍的现象,它带来的问题是:不会拼读单词;记单词时按照字母在单词中的顺序记!英语学习者学习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会拼读单词、不会拼写单词或拼写单词颠三倒四。例如:对于懂得读音与拼写规律的学习者来讲,“comfortable”是如此易读易写。而对不懂此规律的学习者来讲,简直是不可琢磨。因为字母太多,顺序更难掌握。

3.没有学习兴趣。

英语单词浩如烟海,按字母顺序记得了多少?这便是初学时记忆积极,以后逐渐消极以至放弃的原因。本来按规律记单词越多越有基础,记忆越容易,兴趣越来越浓厚,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但由于没有规律,造成相反的结果,这是兴趣减弱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对自己的发音没有把握,不敢朗读,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有“读单词、读课文恐惧症”。因为英语是语言,语言首先表现在它是有声的。全国著名家霍懋征曾指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文,学生要多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尤其是外语学习,朗读更是培养语感所不可缺少的。长期不读,成绩自然会逐渐下降,屡次遭受考试失败,便产生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根据习得无助感与归因说,一旦无助感产生,本应学会的东西都难以学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张大均,1999)。而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

初中没有解决好国际音标的学习所带来的是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全国各地请英语家教者为最多,英语家教面临最多的问题是学习者对英语无兴趣。主要原因是不会拼读单词。市级以至省级示范校的高中学生,甚至高三学生仍然要求教师领读单词。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小学英语教师不会国际音标,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中华书局出版,

1962

2]王立非.外语教学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德春等.神经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张春兴.教育心[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6

7]伍棠棣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