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思维 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笑芬 时间:2010-08-14

摘要: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包括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一种交流,并得到共同的过程。
关键词:思维;兴趣;激发;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中学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技术革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迫切要求教育模式变革转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
        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识且能独立思考的‘开拓型’人才少。这样很不利于鼓励学生向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最活跃的领域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猛增,知识老化速度正在加快,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使这种“仓库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超常的学生,大脑也无法包容内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中国教育变革转型是当务之急,即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型”的素质教育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更新两个观念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物理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好、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物理“双基”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做准备,还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物理基本知识和初步的物理科学素养。
        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础。
        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改变教学模式,启动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实验,实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综合能力,能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来探究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例如:我们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橡皮筋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探究性实验,要求用一根较长的橡皮筋,20g的钩码一只,细绳一段,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橡皮筋伸长和所受拉力的关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获得比20g更大的拉力?
        (2)你打算如何测量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大小?
        (3)请你猜想一下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图线是什么样子?
        (4)你准备怎样处理数据和作图?
        (5)作出的图线有什么特点?怎样解析?
        (6)在逐渐加大拉力做出一条图线后,再逐渐减少拉力回到原来初始拉力大小,再作图线,这两条图线是否重叠?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购置橡皮筋,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测量,设计实验报告,推证有关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适当改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探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机会和锻炼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时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的要求。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在物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1]周巨林.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M].天中学刊,1998(1).
[2]刘道玉.知识·智力·创造力——谈创造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Abstract: Teaching process is not only the proces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also the process that teachers lead students to question,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learning should turned into  an active and personal process in wch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 and  develop.
Key words: thinking; interest; motivation; qu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