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读写”互促作用 提高师生文化素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修军 于克霞 时间:2010-08-14

摘要:“读写”互促,是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立足教研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立足课内外活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发挥“读写”互促的作用。
关键词:“读写”互促;文化素养;师生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全体成员共创共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与课程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种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将越来越彰显其独特的作用。
        师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写”互促,则是提高师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实际,谈谈在这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立足教研小课题,“读写”互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小课题,大阅读。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我们提倡教师写“教后小记”和“小课题研究”(学期初选定课题,期间收集材料,展开探索研究,写出相应的教学札记,学期末写出课题研究报告或者是专题研究)。
        我们向教师推荐古今中外的学和心著作、文学名著和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范文,让教师提升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感而发,更有效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随笔和教学论文的评选,促进了教师写作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教师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我校语文教师已经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各种文章200余篇。《论语》、《爱弥儿》、《叶圣陶教育文选》以及化教育理论和教育名篇,已经是做到了每个教师耳熟能详。
        “读”问题,“写”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现在是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用教师的理论素养,转变成教育和有效教育的时候。现在学校结合过程管理,引导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备课组和教研组听、评课等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办法。
        我们把这种关注实际问题的做法,称作是学会“读”无字书。正是这种阅读,促进了文化素养向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转化。这种创造性的成功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写”。
        定制度,促“读写”。学校通过《昆仑中学教职工考评细则》的制定,对于两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制度上保证了“读写”互促,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立足课内外活动,读写“互促”,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学校利用绿野文学社,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育人”的文学社团活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读写”互促育人之路。
        途径新,乐读写。学校利用语文阅读指导课、周末阅读和假期读书活动,开展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从文学名著到中学生喜爱的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书籍报刊,丰富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文学社团,通过手抄报、文学社报刊《绿野》和各级各类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学生写作水平。学校还组织文学社成员,开展了“现场‘作文——阅读——评改’”活动,把读写互促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挖内潜,促提高。对于学生的阅读,我们并没有机械的界定为非名著不可,只要是学生喜爱的,教师就积极引导,包括学生的书法绘画兴趣。例如一个学生文化学习一般,在手抄报活动中凸显了绘画才能,学校安排专门老师进行指导,这个学生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他的漫画作品在本地区学生刊物上得以连载,有了这些成功的自信,这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读和写,巧育人。我们的阅读还包括,阅读生活中的矛盾,学习中的困难挫折。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烦恼,可以通过与老师、家长、同学的交流解决,也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提高思想认识获得问题解决。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开展了“自尊自爱”、“与人相处”、“学会感恩”、“美的追求”等相关专题的美文阅读活动,结合相应的话题作文,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一种宣泄、升华,真正起到“读写育人”的作用。
        新模式,“写”促“读”。学校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经验和高阳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学案引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课堂上“写”的舞台,通过自学展示,激发了学生“读”——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这种“写”,不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而且展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
        多活动,藴“读”“写”。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拔河、踢毽子、跳绳、篮球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集体观念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采取积极地行动参与到各级各类集体活动中去。这种对集体和个人的正确认识形成的过程,就是“读”;采取积极行动参与集体活动,就是“写”。类似活动中,“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保证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极重要的构成因素,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养成,必须以读写听说训练为途径。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读写听说训练。
        “阅读”教学,以学生自读(朗读、默读)为主,提倡多背诵,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养成会读和爱读、多读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会欣赏和鉴赏课文。

        “写作”教学。写作,要坚持“模仿作文”和“体验作文”。模仿作文是模仿范文,读和写结合,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这是写作的开始。体验作文是体验事物,事物与表达相对应,物中有言,言中有物,要一一对应。表达要客观、、,使语言活起来。这是写作的入门。模仿作文和体验作文,都是写作能力的形成和的过程。坚持的过程,是写作能力再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口语能力也是同样。写作不求数量求质量,让学生在修改中学会作文。作文一般修改两遍。达到写出真情实感的成形的作文。原稿和修改稿均存档积累。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积累,写是内化,读与写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写、续写、仿写,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点评,写读后感等等,学生把课外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生由被动写作也逐渐转化为主动写作,做到真正的“乐写”。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课内外阅读链接研究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为途径,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的目的。就如一位学生所言:“书,一位良师诤友,带着它就如同随身携带着一个警钟,随时可以帮自己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
        很多学生都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自信心增强了,也有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如“读书不够专心”、“好读而不勤记”,此时老师与他们作交流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行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链接的实践研究,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在课外体现课内阅读目标的实现,真正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课程理念,体现了重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的人文底蕴。
        2.强化主观感受,让农村学生也能进行探究性阅读。
        3.注重实践活动,让农村学生也能进行研究性学习。
        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
        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阅读的兴趣,并能独立阅读,培养农村学生的创新精神。  

[1]钱理群.阅读教育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4(5).
[2]许玲玲.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J].教学月刊,2004(4).
[3]曹保印.走进中学生的阅读世界[J].教书育人,2004(4).
[4]刘长青.让读书成为中学生的最爱[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4).
[5]杨舜山.阅读和写作都要硬[J].语文报,2006(8).

Abstract: Mutual help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bring mutual help of "reading writing" into full play by means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students'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mutual help of "reading writing"; cultural qual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