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护理工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素花 王云仙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护理工

     护理工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给住院康复科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对在康复科工作的护理工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对改进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6年4月至 5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工作的护理工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75份,经核对剔除9份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6份,回收有效率88%。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1~61岁,平均(44.64±6.08)岁;文化程度:小学29人(43.94%),文盲37人(56.06%);工龄:(4.90±2.08)年。

    1.2 方法

    1.2.1 调查及施测方法: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②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此表共10个条目,包括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4个因子[2] ;③张作记特质应对量表[3] ,此表用于反映个体存在的那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应对策略,分为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条目内容以情绪应对为主,可以作为独立的心理变量进行测试,共20个条目。问卷发给护理工,请其直接填写。如填写有困难由经过培训的护士为其读出问题、解释,根据其选择代为填写,填写后统一收回。常模为1 305例健康人群[3]。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工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应对方式与常模比较 护理工的社会支持总分为(33.95±8.02),常模为(34.56±3.73),护理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 P >0.05)。

    2.2 护理工的应对方式与常模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护理工的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00、8.13,P均<0.05)。

    3 讨论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党团、工会等组织所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4] 。从本次研究来看,护理工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常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护理工的社会支持已经得到了社会一定的重视,护理工的支持利用度掌握较好。因为喂食、端尿、擦身、按摩等工作能让病人感到舒适,病人及家属对其工作的肯定与感激,会让她们觉得自己的辛劳没有白费,能给她们带来自我成就感。同时,相对于每天看到因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她们可以体会到自己身体健康的幸福与满足,因此她们的应激资源较好。但管理人员也不能麻痹,应重视护理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听意见和建议,多给指导与帮助,提高护理工的工作绩效。

     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护理工的积极、消极应对方式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护理工的应对策略尚需要适当的调整。随着目前社会上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她们每天面对病人、家属及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需逐一去实施、解决、满足,护理工的应对方式和工作能力受到了挑战。护士要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主动为护理工提供有关信息,充足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无效应对。同一应激状态下的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护士与护理工在同一应激状态下,通过相互交流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此外,护理工个人需要正确评估自己,尽最大努力去适应环境,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其意义所在,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积极应对的同时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沟通与支持,掌握病人、家属的心理动态,注意其心理感受及反应,利用各种沟通技巧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与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建立信任、友善的支持关系,提高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1 薛华. 家庭对患者的社会支持与作用[J]. 当代护士, 2004, 11(1):25.

2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 北京:心理卫生杂 志社, 1993, 增刊:42-46.

3 姜乾金.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 中国行为医学, 2001, 10(特 刊):36-37.

4 姜乾金. 医学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7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