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敷联合消痞颗粒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达芬 彭卓嵛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轻瘫 耳穴贴敷 消痞颗粒

2006~2008年笔者应用耳穴贴敷联合消痞颗粒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 paresis,DGP)患者7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40例来源于两院内科门诊或病房,均符合WHO 1999年制定的罗马标准Ⅱ 的DGP患者。①糖尿病病程>5年;②有餐后饱胀、恶心、厌食及上腹不适症状;③胃部饱满,震水声阳性;④X线钡餐检查胃蠕动收缩力减弱,排空延迟(钡剂滞留时间>6小时)。排除标准:①有幽门梗阻、胃肠肿瘤 、溃疡病等,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③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47~69岁,平均60岁;对照组男33例,女37例,年龄48~70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均具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等,使空腹血糖控制在 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8~10mmol/L。

    治疗组予耳穴贴敷联合消痞颗粒治疗。耳穴贴敷取穴:脾、胃、肝、胰、神门、小肠、大肠、内分泌、糖尿病点、三焦、皮质下。用 0.3cm×0.3cm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固定于上述耳穴。方法:每穴、每次按压 50次,每天按压 3次。轻手法,但是要求有酸、麻、胀、发热感觉。2天换贴 1次,双耳交替进行。口服中药消痞颗粒(免煎中药,组方:柴胡6g,白芍、山药、茯苓、白术各10g,半夏6g,党参10g,枳壳、陈皮各6g,鸡内金3g,山楂、丹参、石斛、麦冬各10g,甘草6g)。1天1剂,1天2次,口服,疗程4周。

    对照组予莫沙必利片,1次5mg,1天3次,口服,疗程4周。

    观察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上腹胀满、厌食、嗳气、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积分变化,应用单次(d)及总体症状(D)积分方法评价疗效。单次评分标准(xd)采用以下记分法:无症状为0分;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为 1分;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为 2分;症状严重,难以坚持工作为3分。总体症状积分 (D)=∑xd(各症状积分总和)。

    统计学方法:采用PEMS 3.1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治疗前后积分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疗效比较用Radit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症状的总分数,按下列公式求出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数-治疗后症状总分数)/疗前症状总分数×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25%~75%;无效:疗效指数<25%。

    3.2  总体症状积分  两组后总体症状积分(D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表1  两组总体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3.3  主要症状积分  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上腹胀满、厌食、嗳气、恶心呕吐、胃脘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其中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最明显(P<0.01),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3.4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28%,对照组81.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表3  两组疗效比较例

    4  讨  论 

    糖尿病胃轻瘫是指糖尿病基础上继发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证候群,其发病与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胃肠激素分泌或调节紊乱、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关。

    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全身各脏器皆联系于耳。医学也证明耳廓有比较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组织分布,当人体某一脏腑或组织器官有异常或病变时,可以通过经络和神经体液等反应到耳廓的相应穴位上。因此,耳穴疗法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了人体的神经系统理论、全息生物学理论等的独特疗法[1]。根据辨证取穴的原则,治疗组选取脾、胃、胰、肝、胆穴位能健脾疏肝,理气和胃,消滞除满;配内分泌、糖尿病点可降糖调节内分泌[2];配皮质下可清除大脑皮质病理兴奋灶,调节胃肠功能;配三焦使三焦调理有序。消痞颗粒以四君子汤加四逆散化裁而成,方中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枳实、柴胡、芍药、甘草调和肝脾,疏理气机;丹参活血;鸡内金、山楂消导食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考虑到糖尿病的阴虚实质,加之本病病位在脾胃,选用石斛、麦门冬入胃补养阴津。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消痞、消食导滞的功效。药证明,白术、半夏、党参、枳壳、石斛、白芍、柴胡、山楂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实验动物胃肠排空的作用。其中柴胡、枳壳可通过作用于胃肠的平滑肌细胞,影响其电活动而达到促进胃肠蠕动与排空的效果;白术、枳壳可兴奋迷走神经,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胃肠运动;党参、白术、茯苓能完全改善十二指肠和空肠 MMC各项指标;丹参活血祛瘀,能改善糖尿病慢性血管神经病变[3]。

    本组结果显示,耳穴贴敷联合消痞颗粒治疗胃轻瘫较单用西药莫沙必利治疗疗效好,对改善上腹胀满、厌食、嗳气、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胃轻瘫的症状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小。

【】
  1 吴 杞,欧阳颀.图解耳穴疗法.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6

2 蔡敬宙,潘锦瑶.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58

3 李 妍,刘华一.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治法与用药分析.甘肃中医,2008,2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