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论治儿童银屑病5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顾敏婕 马绍尧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儿童 银屑病 从“肺”论治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据我科2001年~2007年统计,450例患者中12岁以下50例,占11%。笔者根据中医脏腑学说的理论,从“肺”论治儿童银屑病,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儿童银屑病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1.2:1;初发年龄1~12岁,平均5.9岁,其中<6岁12例,6~12岁38例;初发29例,复发21例;冬季发病32例;有明确家族史9例;扁桃体肿大18例。

    1.2  皮疹类型  寻常型银屑病47例,其中点滴状38例,斑片状9例。另有红皮病型1例,脓疱型2例。

    1.3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将儿童银屑病分为六型。其中风寒袭表证7例,风热犯肺证29例,湿热蕴肺证3例,热邪壅肺证8例,肺热毒盛证1例,肺胃津伤证2例。

    2  辨证 

    2.1  风寒袭表证  常见于肥胖儿童,秋冬季发病。临床表现为全身散在点滴状皮疹,白色鳞屑,易于剥脱,少有出血点,伴有鼻塞,咽痒,咳嗽,低热,头痛,怕冷,苔薄舌淡,脉浮等症状。肺气不足,风寒袭于肌表,因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寒来袭,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搏于肌肤而发疹。治宜疏散风寒,调和营卫,宣通肺气。方用桂枝汤合银花甘草汤加减。

    2.2  风热犯肺证  常见于瘦弱儿童,冬春季节发病。临床表现为全身散在黄豆大小斑丘疹,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搔抓后有出血点,部分可融合成斑片。伴有发热,头痛,咽干,扁桃体肿大疼痛,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等症状。风热之邪一从口鼻而入,鼻咽先受其害;二从肌表而入,使营卫失和;两者均能犯肺,肺失宣降而产生诸症。治宜疏风清热,宣肺解毒。方用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

    2.3  湿热蕴肺证  常见于肥胖儿童,夏季易发。临床表现为全身发疹不多,集中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屈侧部位。皮疹点滴状较少,多为红斑,糜烂,流滋,结痂,摩擦时可见到血津,可融合成片状。伴有发热,头胀,咳痰,胸闷,乏力,大便干结或溏薄,小便黄赤或清长,苔薄腻微黄,舌质红,脉濡数。盖因肺脾同气相求,肺与大肠相表里。脾土失健,而致肺气薄弱,外受湿邪,内生湿浊,湿热阻遏卫阳,不能营养肌肤而发病。治宜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合四妙丸加减。

    2.4  热邪壅肺证  常见于复发性儿童患者,为风热型、风寒型、湿热型治疗后痊愈,而又复发者。临床表现为全身皮疹除点滴状外,以红斑、融合成片者多,鳞屑厚,易剥脱,有出血点。伴有发热,头痛,骨节疼痛,纳呆,便干,溲赤苔黄舌红,脉数等症状。热邪壅肺,风湿热郁久化火,灼伤营血,热毒入里之证。木火刑金,肝热伤肺。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清肺泄火。方用清营汤合白虎汤加减。

    2.5  肺热毒盛证  常见于多年反复发作,治疗不当,或误治而成泛发性银屑病,有红皮病型倾向,或已成“脓疱型银屑病”者。临床表现为大部分皮疹鲜红,暗红或紫红,鳞屑成片脱落,或有散在脓疱,糜烂,流滋,结痂,或伴有高热,寒战,甚则抽搐,头痛,关节疼痛,大便燥结,小溲短赤,苔焦黄,舌红绛,脉弦滑数等症状。肺热毒盛,引动心火肝风,以致毒势鸠张,有生命之危,应及时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泻火,平肝熄风。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2.6  肺胃津伤证  常见于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经治疗,渐趋稳定者。临床表现为皮疹渐少,脱屑不多,但皮肤干燥瘙痒。伴有口干唇燥,咽痒干咳无痰,胃纳不香,神疲肢软,头昏眼花,夜眠不安,苔剥舌淡红,脉濡细等症状。热毒耗伤津液,气阴两虚,肺失滋润,肃降乏力,一派虚弱之证。治宜养阴益胃,润肺生津。方用益胃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皮疹消退>95%,或仅留一、二处小斑片;显效:皮疹消退>80%,或头皮、小腿尚有不超过1%体表面积散在损害;有效:皮疹消退>70%;无效:皮疹消退<70%。

    3.2  结  果  治疗后随访3年,临床治愈3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其中1例出生21天的红皮病患儿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有效率92%。复发29例,占58%。

    4  典型病例 

    程某,男,6岁,于2004年1月12日就诊。主诉:皮疹2周伴瘙痒。患儿素有过敏性鼻炎史,入冬极易感冒,咳嗽。1个月前发热,经,高热渐退,2周前出现全身发疹。曾疑似“药物性皮炎”,后确诊为“点滴状银屑病”。外用“激素”药膏又顾虑有副作用,故至本科就诊要求服中药治疗。就诊时,患儿仍有低热、怕风、咽痛、咳嗽。体检:躯干、四肢散在黄豆大小红斑、丘疹,上覆白色鳞屑,抓后有“薄膜”,出血不明显,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苔薄,舌淡红,脉浮。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辨证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治则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清肺止咳。方药用桂枝汤加减(桂枝6g,炒白芍9g,生甘草3g,生姜3片,大枣15g,杏仁、姜半夏、桔梗各6g,陈皮、矮地茶各9g,白花蛇舌草15g)7剂,水煎服。2004年1月19日复诊,患儿发热已退,咽痛,咳嗽好转,皮疹依然,汗已出,仍恶风,苔薄白,舌红,脉细,仍拟前方。上方加金银花9g,六神曲15g,7剂。2004年2月1日复诊,患儿全身症状已除,皮疹部分消退,咽痛口干,苔薄,舌红,脉细。风寒已除,营卫调和,余邪未尽,拟祛风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牛蒡子、银花、紫草、白鲜皮各9g,桑叶、菊花、黄芩、桔梗各6g,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5g,元参12g,生甘草3g)再服7剂。2004年2月8日复诊,患儿皮疹消退,留有白色斑点,苔薄,舌红,脉细。不更方,上方续进14剂。停药至2007年12月,随访未复发。

    5  讨  论 

    中医学将银屑病归为“白疕”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不畅,热蕴营血,阻于肌肤而生;或兼感湿邪,蕴阻肌肤,流窜关节不得而发;或由调治不当,毒邪乘虚入里,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内侵脏腑而致。故多从血分论治,临床常分为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和血虚证。儿童银屑病在小儿皮肤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皮疹广泛,病情反复,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从小儿生理特点看,宋·钱仲阳认为:“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出生后长骨脉,长脏腑,但“全而未壮”,“脏腑柔弱”,“血气未实”,“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内经》尚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说法。风为百病之长,夹寒、夹热极易侵袭禀赋薄弱、肺虚而“卫外不固”之体。冬季初发之银屑病患儿,或复发,或加重,均是肺气不足,极易感受外邪而致病,故治疗儿童疾患时多从肺论治。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症候表现以风热犯肺为主,故多从温热病辨证,叶天士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之论。张景岳提出“夫人身之用,只此血气。虽五脏皆有气血,而其纲领,则肺主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故常以全身散在黄豆大小斑丘疹,上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抓后有出血点,部分可融合成斑片。伴有发热,头痛,咽干,扁桃体肿大疼痛,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薄黄,舌质红,脉浮数等为主要症候特征,治疗当以疏风清热,宣肺解毒。

    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银屑病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咽部感染及扁桃腺肿大多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目前认为引起或诱发银屑病的细菌主要为有M6蛋白等超抗原的链球菌。这种M6蛋白与人角质形成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有同源性。两者之间易引起交叉反应,链球菌携带的超抗原可直接激活T细胞而引起银屑病的发生[1]。而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常有较好的疗效[2],也有扁桃腺摘除后皮疹消退者[3]。

    儿童银屑病和成人银屑病比较有以下特点:①儿童银屑病以风寒、风热为发病的主要原因;②从遗传因素方面考虑,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③皮损以寻常型中的点滴状为多见,非寻常型以脓疱型稍多,黏膜、指(趾)甲、关节受损则较少;④患儿常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⑤儿童银屑病表现为“肺卫气不固,虚人伤于风”[4]。

    儿童患者治疗上也与成人有所区别。首先应寻找并清除各种可能存在的促发或加重因素;用药应简单,并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注意饮食调控,纠正饮食不均衡的情况。此外,采取健康,心理疏导和个体化用药的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感染,少吃热性、刺激性食物,对防止儿童银屑病的复发也极为重要。

【】
  1 于晓静,王桂芝.儿童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30(4):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