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唑泰栓治疗阴道炎150例临床观察
作者:沈念春 许涛 唐爱荣 刘丛珍 郑桂兰
【摘要】 目的:探讨双唑泰栓阴道炎,缓解和去除外阴瘙痒等症状以及致病微生物检测转阴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240例阴道炎患者分成两组,应用双唑泰栓(实验组)病例150例,苦参栓(对照组)病例90例。用药均为栓剂,阴道给药,1粒/次,1次/d,疗程7 d。观察药物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2.0%,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双唑泰栓治疗阴道炎是有效和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双唑泰栓;随机单盲对照;阴道炎
双唑泰栓由甲硝唑、洗必泰和克霉唑三种药物配伍组成,且药物各种组分间的药效保持各单剂的抑杀细菌、霉菌、滴虫的活性[1]。为了观察新药双唑泰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本研究用双唑泰栓治疗各种阴道炎150例,现将资料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病人选择
凡年龄在18岁以上已婚或未婚有性生活史(除妊娠外)者,主诉外阴痒、白带增多;检查可见外阴、阴道充血等炎性症状;白带呈凝乳状、泡沫状或水样腥臭;白带检查滴虫或念珠菌阳性,临床诊断为滴虫阴道炎或念珠菌阴道炎。如患者仅有上述临床症状、体征,而白带检查滴虫或念珠菌阴性,临床诊断为非特异阴道炎。患者在进入本研究前1 W内未使用抗生素、抗滴虫或抗念珠菌等药物治疗者均列入本研究观察对象。
1.2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2006年3月由珠海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以及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妇产科按统一设计观察要求及治疗标准进行研究。选择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年龄、病种分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使用锦州制药五厂生产的双唑泰栓150例(治疗组),使用威海新华药厂生产的苦参栓90例(对照组),观察双唑泰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治疗方法
采用单盲法分别治疗。治疗组150例,使用双唑泰栓1枚(每枚组分含量为甲硝唑200 mg,克霉唑160 mg,乙酸氯乙啶8 mg[2]),每晚自行挤入阴道后穹窿。对照组90例,使用苦参栓2枚(每枚含苦参碱100 mg),每晚自行塞入阴道后穹窿。7 d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5 d~7 d复查。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种分布如表1。
1.4 观察指标
①阴道清洁度改变;②白带量、色及气味等的改变;③阴道分泌物致病菌(滴虫、念珠菌)的检查结果;④外阴、阴道充血程度的改善;⑤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包括外阴瘙痒、灼痛或性交痛等);⑥观察用药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断标准
1.5.1 痊愈:白带量、色正常,腥臭消失:白带清洁度Ⅰ度~Ⅱ度;外阴、阴道充血等局部体征消失;患者自觉症状如瘙痒、灼痛、性交痛等基本消失;白带检查滴虫或念珠菌转为阴性。
1.5.2 好转: 白带量、色、腥臭明显好转;白带清洁Ⅱ度;外阴、阴道充血等局部症状明显好转;患者自觉症状如瘙痒等也均减轻;白带检查滴虫或念珠菌仍为阳性。
1.4.3 无效:所有症状、体征无改善,白带检查致病菌仍为阳性。
2 结果
2.1 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略)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经χ2检验,P>0.05(χ2=2.50,P>0.05),无显著性差异。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各类阴道炎的治疗结果(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40例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治疗,未见不良反应。
表2 各类阴道炎的治疗结果比较(略)
*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各类阴道炎治疗有效率,经χ2检验,P>0.05,均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阴道炎是妇女常见病,往往给妇女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虽然非特异阴道炎、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临床上已有很多治疗药物,也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对一些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白带检查未发现明确的致病菌的患者,治疗有时仍有困难。经实验证实,双唑泰栓能抑杀非特异阴道炎、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的单一和混合感染。双唑泰栓由甲硝唑、洗必泰和克霉唑三种药物配伍组成,组药物各种组分间的药效保持单剂的抑杀细菌、霉菌、滴虫的活性,阴道局部涂药融化后,分散于阴道粘膜表面,直接与病灶的致病微物接触,而发挥杀灭微生作用。双唑泰栓治疗非特异阴道炎、滴虫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一疗程后,虽然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性,但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细菌性阴道炎还是较为理想的,与其组分甲硝唑有关。甲硝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药物,已被WHO遴选为治疗厌氧菌的基本药物[3]。本研究用双唑泰栓对150例各种阴道炎的治疗结果证明双唑泰栓的疗效确切,总的治疗有效率可达92.0%,特别是对非特异阴道炎的疗效达到96.4%,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制剂。在治疗过程中未见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说明双唑泰栓作为治疗阴道炎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1] 周黎明,匡湘红,杨新云,等.双唑泰栓的体外抗病原微生物及实验性阴道炎治疗作用研究[J].抗生素杂志,2004,8(29):485~48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工出版社,1995:62.
[3] 李安域,江 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第2版.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12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