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英平 王温辉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应用康复医疗技术实施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1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按设计对两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医疗技术有利于提高脑卒中病人康复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现代康复医疗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医疗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对我科2006年1月~2007年4月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直接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1]
   
  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条件。② 年龄不限。本组实际入选年龄在27岁~92岁,平均66岁。③全部病例均为起病后24 h之内入院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限制康复训练者未计在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4月收住我科且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脑卒中病人16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做对比观察。其中康复组82例,男46例,女36例,脑梗死59例,脑出血23例,伴高血压者44例,伴糖尿病者13例,伴高脂血症者48例;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脑梗死57例,脑出血23例,伴高血压者43例,伴糖尿病者10例,伴高脂血症40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均接受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增加以下康复治疗措施[1]:①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并配以按摩、针灸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②发病48 h内重点为良肢位的摆放,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位,定时翻身。③一般于病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④被动运动以刺激本体感觉和诱发主动运动为重点。主动运动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指导。⑤尽早翻身、坐起、站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尽早作业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⑥住院康复治疗20 d为最低时限,总疗程为90 d(含出院后继续康复及指导)。⑦运动功能评分采用MAS评分标准,两组病例入院后及治疗90 d后均做两次。

  2  疗效评定与结果
       
  MAS评分标准的总分为48分,本文设定前后功能评分提高分值达到或超过24分以上者作为康复相对显著疗效指标。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情况(略)

  应用u检验,P<0.05,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疗效。

  3  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威胁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2]。关于脑卒中的治疗和神经缺损功能的康复,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尤其在康复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们认为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3.1  早期康复
   
  避免废用综合征。在我们没有引进康复医疗以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可能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况且当时的康复仅限于被动运动、针灸等治疗,导致许多病人因废用性病理改变而不能最终理想恢复,直接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3.2  训练
   
  避免误用综合征。我们在没有引进现代康复医疗以前,即使进行康复锻炼,也是采用按摩、单纯提高肢体肌力等模式,没有早期诱发主动运动的训练,没有在自主运动出现后采用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等,致使许多病人,本来可以较好的恢复,却在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下造成适应性病理改变,直接影响了理想效果的恢复。

  3.3  循序渐进
   
  避免过用综合征,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时,过多的强调它的强迫性和高强度,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出现了过用性损害和各种损伤,直接影响了病人的康复效果。
       
  总之,对于脑卒中患者,我们遵循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并重的原则。近年来尤其加大了康复医疗的投入,采取早期介入,强调主动,尊重科学,针对病损,突出实际,系统训练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们将深入探讨,不断提高,逐步完善,切实造福于广大患者。

【】
    [1] 周维金,黄永禧.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

  [2] 傅 华,段广才.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第4版.预防医学,20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