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宏运,高亮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高原适应性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效果。方法 对拟进驻高原的160名汉族男性青年战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名),在进驻高原前3个月进行适应性训练,3个月后当其抵达海拔5 200 m 驻地后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对其进行评分,同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结果 两组GJB评分值、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测量值等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体温、呼吸、收缩压等测量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适应性训练可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急性高原反应;预防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daptation train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Methods  A total of 160 youth were divided into training group (n=80) and control group (n=80) at random. The subjects of the training group received adaptation training before being dispatched to high altitude for three months' garrison. After the three months' garrison, contrast investigation was then done using military standard GBJ 1098-1991, i.e. Principl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such as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ate, respiration rate, blood pressure, SaO2, hemoglobin content, etc.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and in the high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1, or P<0.05).Conclusion  Adaptation training can preclude 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and elevate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adaptation training;acute high altitude reaction; prevention

  长期以来,急性高原反应一直是人类移居高原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军队进驻高原的一大障碍。预防与控制急性高原反应是高原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研究适应性军事训练预防急性高原反应的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部拟进驻高原青年战士160名,男性,汉族,平原出生,上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名)。年龄:实验组,17~21岁,平均18.8岁;对照组,17~20岁,平均18.6岁。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

  1.2  方法

  1.2.1  训练方法  实验组于上高原前3个月每日进行如下适应性训练。(1)体能训练,包括5km越野跑、100 m 跑、单双杠练习、立定跳远等。(2)心理训练,包括动员、心理疏导、模拟高原环境心理训练等。(3)抗缺氧训练,每日清晨洗脸时在水中憋气,每日戴面具行5 km 跑。对照组除每天参加早操外不参加上述训练项目。

  1.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当其进驻高原抵达海拔5 200 m 驻地后遂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GJB 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1]对其进行评分并同时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大样本均数比较的u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高原反应评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急性高原病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

  2.2  生理指标比较  生理指标测定显示,两组体温、呼吸、收缩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脉搏、 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1  海拔5 200 m 急性高原反应评分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1

  表2  两组生理指标测量值比较(略)

  3  讨论
   
  急性高原反应是由于机体由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000 m 以上)或者久居高原者进入更高地区后在数小时(12~96 h)内因缺氧而发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有心慌、气短、头痛、头晕、心悸、乏力、食欲缺乏、睡眠障碍等症状。其发生与民族、 年龄、 性别、 海拔高度、气候、个体因素、过度的体力劳动与休息不当等因素有关[2]。 目前预防其发生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药物预防,高压氧预防,阶梯适应性预防, 心理训练预防, 体能训练预防, 高原预适应性预防等。 而有效的军事训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机体对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 提高机体最大用氧能力。 研究表明, 机体对缺氧的习服适应能力通过预缺氧的方法得到加强。 机体对高原环境虽有强大的习服适应能力,  但这种能力显然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达到一定高度后,  必然导致机体产生不可逆性损伤。 预缺氧是指机体经短暂时间的缺氧后, 对后续的更长时间或严重缺氧性损伤具有强大的抵御和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预缺氧可诱导组织、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HIF?1)等转录因子活性增强。(HIF?1)作为反式作用因子与细胞核染色体上的顺式作用元件(缺氧反应元件)相互作用, 影响一系列蛋白质的表达。 有报道, 缺氧可使离体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产生一种新的具有抗缺氧的耐受能力[3]。 2004年7月, 某部280名官兵严格按上述方法进行适应性训练, 于48 h 内从平原急行军进入海拔3 800 m 的高原地区,结果仅有2例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综上所述,适应性军事训练是预防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它无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适用于拟进驻高原的部队。但适应性训练的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
    [1] 军用卫生标准汇编(第1集)[S] .2000:83-85.

  [2] 李素芝,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25.

  [3] 高钰琪,牛文中,牟信兵,等.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4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