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4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60例随机分为2组,出血量<30mL。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静滴;对照组20例,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脑出血病人发病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缩短病程。
【关键词】 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疗法 活血化瘀 血塞通注射液
脑出血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脑出血早期血肿的进行性扩大以及急性期继发的血肿、周围水肿,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的病理生理变化,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法是重要的,我科自2003年以来,对收治的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病人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静滴,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2岁;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59.3岁。所有病人的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风病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199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2]。所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发病48h以内收入院的,并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治疗组选治标准:①脑实质内出血,出血量<30mL;②生命体征平稳;③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④无神志障碍加重进入昏迷者。其中中经者32例,中脏腑者8例;出血部位:壳核18例,脑叶10例,丘脑9例,小脑3例。对照组中经络者15例,中脏腑者5例,出血部位:壳核10例,脑叶4例,丘脑4例,小脑2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前神经缺损症状等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出血量见表1。表1 两组脑出血量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急性期卧床、吸氧、吸痰、发病后48小时不能进食者予以鼻饲,防并发症,头部冰帽降温,脱水降颅压等。同时针对原有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3d后加用血塞通注射液0.3加入5%GS注射液200mL或0.9%NS的注射液200mL中静滴,15天为一疗程。其中出血量<15mL者6例,收入院当天加用血塞通。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估是依据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标准,两组病人15天后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并复查头部CT。疗效标准:治愈:意识清楚,无言语障碍,肌力IV级~V级,生活自理,头部CT示血肿消失或缩小;显效:言语功能,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肌力Ⅱ级~IV级,生活基本自理,头部CT示血肿缩小;有效: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减轻,肌力恢复I级~Ⅱ级,生活部分自理,头部CT示血肿无明显变化;无效:颅神经症状、肌力、生活自理无变化,头部CT示血肿无变化并伴有水肿。
2 结果
两组临床均有效,但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两组脑出血病人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为,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动脉形成微动脉瘤或在脑动脉硬化造成血管壁损伤等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血管破裂、出血,与同等体积的脑梗死比较,脑出血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实验室检查并提示脑出血急性期血液处于浓、聚状态,说明脑出血急性期存在瘀血这一病理改变,与中医学的血瘀症相吻合。脑实质内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水肿和缺血,还有周围脑组织血液的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浆和细胞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凝血酶及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离子和血黄素等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扩张或血管通透性改变,加重脑水肿[3],水肿在出血灶周围最严重,白质水肿重于灰质,脑血肿及周围水肿可引起急性占位效应,改变颅内压血肿区的脑血流,脑灌注压及局部神经功能。脑出血周围区的损害较轻,处于休眠期,称之为半暗带,如及时治疗是可以挽救的,所以我们采取活血化瘀,改善病壮及周围的供血,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达到减轻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实验证实[4]血肿吸收可见于出血后48小时内,而吸收速度与血肿后期新生毛细血管的增多及吞噬细胞的聚集有关,因此,早期用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有明显的临床意义。血塞通注射液是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中提取的有效部位三七总皂制成的灭菌水溶液,本品能增加脑血管流量,活血化瘀,改善循环,降低脑缺血再灌损伤所致的卒中指数,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能抑制血栓形成,提高t-PA活性,降低血液粘滞度。本组40例病人应用血塞通,疗效显著,这与血塞通活血化瘀及纠正因缺血缺氧所致的脑细胞水肿吸收加快有关。所以,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良好的作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缩短疗程。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32~34.
[2] 中华神经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Okada Y,Copeland BR,et al.Fibrin contsilutes to microvabculac obsteuctions and parenehymal changes dur-ing eaely focal cerebsal ischemia and repesfusion[J].stroke,1994,25:184~185.
[4] 李震中.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吸收速度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2,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