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对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治疗组2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硬肿完全消退时间及血清CK-MB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疗效肯定。
【关键词】 多巴胺 1,6——二磷酸果糖 新生儿硬肿症 心肌损害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的危重急症,为探讨静滴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我科于2004年9月至2007年5月观察了23例患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4年9月至2007年5月我科住院的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患儿47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制定的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4例,女9例,轻度硬肿症10例,中、重度硬肿症13例,胎龄33+2~38+5周,体重1.8~3.0kg;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轻度硬肿症12例,中、重度硬肿症12例,胎龄34+3~39周,体重1.75~3.1kg。两组患儿均有心肌损害表现:临床表现有哭声弱,呼吸增快,心音低钝,心率减慢(安静时心率波动于85~104次/分),四肢凉等,心肌酶谱各项均明显增高,其中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显著增高,大于25IU/L。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及病情轻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入暖箱复温,吸氧,抗感染,保证液体量和热卡的供给,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维生素C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用法:多巴胺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以2.5~5ug/kg.min静滴,每日2次,每次持续时间4~6小时,3天后减为每日1次,滴速及持续时间同前,直到硬肿消退,心率增快(安静时≥120次/分),心音有力,循环改善;1,6——二磷酸果糖100~250mg/kg.次,每天1次,连用5~7天。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3天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有效:用药3天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好转;无效:用药3天后上述指标才好转或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0.9%。两组总有效率间差异显著(x2=5.12,P<0.05)。
2.2 硬肿完全消退时间比较 治疗组(3.8±1.6)天,对照组(6.1±2.3)天,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4.542,P<0.01)。
2.3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5.7±2.2)天,对照组(7.5±2.3)天,其差异有显著意义(t=2.742,P<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或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多侵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多与产后环境温度有关,由寒冷引起者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寒冷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外周小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出现肢冷,微循环障碍,同时血流减慢,可致重要器官尤其心脑肾缺血缺氧,造成相应组织损害,危及患儿生命。因此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营养心肌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的关键所在。小剂量多巴胺(2.5~5ug/kg.min)不仅能改善患儿微循环,而且有利于心肌损害的恢复。表现在:它能选择性扩张肾动脉血管,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利尿,改善心功能,保护肾功能;它能兴奋心脏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因硬肿所致的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它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心肌损害的恢复。1,6——二磷酸果糖是目前推荐的新型代谢赋活药[2],近年研究证明外源性1,6——二磷酸果糖可跨越生物膜刺激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促进钾离子内流,阻止钙超载,恢复细胞的极化状态,从而有益于缺血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对葡萄糖的利用,对损害的心肌有营养作用。另外1,6——二磷酸果糖还有抑制氧自由基和组织胺的生成和释放抗氧化作用,与小剂量多巴胺合用还有协同作用,对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体会到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巴胺半衰期短,应采用输液泵另通道持续静滴,另外静滴多巴胺应保持静脉通畅,如渗出注射局部,可用酚妥拉明或25%硫酸镁湿敷,防止局部皮肤坏死。总之,本组资料表明,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合并心肌损害疗效肯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78.
[2] 贲 云.1,6——二磷酸果糖治疗窒息新生儿缺氧性心肌损害疗效观察[J].当代儿科杂志,2003,5(4):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