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的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孙艳林 李青 何君君 曹剑清 刘悦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椎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是由于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眩晕,甚至不能起床、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2004年—2006年,我们采用穴位贴敷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40例,并与葛根素治疗36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依据[1] 

  ①突发眩晕,视物旋转,恶心;②视物模糊,成双,眼球活动受限;③肢体麻木;④口周麻木,舌体僵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⑤可出现猝倒发作,一过性意识丧失或昏迷状态;⑥双侧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平均流速减低:椎动脉平均流速<25 cm/s,基底动脉平均流速<30 cm/s。

  1.2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均为本院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4.0±6.2)岁。对照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0±4.7)岁。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活血定眩散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葛根、丹参、延胡索、威灵仙、透骨草、天麻、穿山甲各等量,研末,纱布袋包装,每剂5g。方法:取颈夹脊、扶突、风府、风池穴,将药袋贴敷在穴位上,外用肤疾宁固定。3日更换1次。

  1.3.2  对照组 

  葛根素注射液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5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用药期间均停用其他方法。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痊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体征消失,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恢复正常,能够胜任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且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完全改善,过度劳累或体位改变时有轻度眩晕,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明显改善,能够胜任原来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劳累或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有所改善或无变化,不能胜任原来工作;4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无变化。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略)

    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多由情志失调,摄生不慎而伤及肝、肾,以致气血亏损,脉络瘀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病在脑,根在颈。治病先治根,根除病自愈。经络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内脏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所属腧穴上。穴位给药通过皮肤的毛窍,渗达血液、淋巴,药物通过微循环和经络的传导可直达病所起到迅速治疗作用。活血定眩散方中当归活血化瘀,滋养脑血;川芎、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祛风止痛;葛根解肌柔肌专治颈项强痛;天麻熄风止惊,治头目眩晕和肢体麻木;穿山甲善走窜,专行散,疏通经络,穿透性强,能引药直达病所。颈夹脊穴是颈椎骨质增生处,也是双侧椎动脉走行之处;扶突穴,是颈动脉硬化的部位,药物贴敷此处可通过毛窍渗达病处,起到软化血管,疏通内瘀的作用。风府穴,位于枕骨大孔处,TCD检测枕窗及脑动脉信号发布处,穴下有枕大动脉和延髓;风池穴,位于颈动脉入颅动脉交接处,穴下是枕动脉;风府、风池穴位给药避开颅骨,以近距离颅内动脉用药,使药物直达病所,从而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

  穴位贴敷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疗效迅速,作用持久,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蒲传强,朗森阳,吴卫平.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5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