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62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金阳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针灸疗法; 针药并用; 中草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表现为胸骨后疼痛,轻者胸骨后闷痛,重者胸痛如绞,有放射痛,可伴有气短、喘息、心悸。1998-09—2006-04,笔者运用针药结合冠心病心绞痛6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均为本院针灸科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其中住院50例,门诊1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6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10日。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治疗 

  取穴:内关、膻中、丰隆、心俞、厥阴俞、至阳。操作:患者仰卧位,取内关、膻中、丰隆穴,穴位常规消毒,用28号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起针后俯卧位,取心俞、厥阴俞、至阳穴针刺,得气后留针15 min。诸穴每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2  中药治疗 

  以补气活血,化瘀止痛为治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黄芪40 g,瓜蒌30 g,薤白30 g,泽兰15 g,川芎15 g,当归12 g,红花15 g,桃仁12 g,枳壳15 g,三七粉3 g,甘草10 g。加减: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失眠加炒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高血压病加钩藤30 g。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温服。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90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2]。显效:主要症状与体征(胸痛或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消失;有效:主要症状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前后基本无变化。

  2  结  果

    本组62例中,显效40例,占64.5%;有效16例,占25.8%;无效6例,占9.7%。总有效率90.3%。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冠状动脉功能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在过度劳累、过度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心肌细胞对血液的需求增加,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低;或由于过度吸烟、神经体液调节障碍,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心肌供血不足等,遂发生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主要在心,累及其它脏器。心主血脉,心病不能推动,血行瘀滞,肝失条达,气郁血滞及脾失健运,气血乏源等,均可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本病早在《灵枢·五邪》中就有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指出了病机在于胸阳不振,阴邪上乘所致。内关穴是手厥阴经的络穴,能宽胸通络止痛;膻中穴为任脉经穴,气之会穴,可行气活血止痛;丰隆穴有化瘀降逆之效;至阳穴为督脉经穴,统一身之阳气;取背俞穴之心俞、厥阴俞两穴,有助心阳之功。诸穴相配,可达振奋阳气、驱散阴邪、消除痰浊、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可治本病。中药处方中的黄芪补心气,气行则血行;瓜蒌理气宽胸;薤白宣痹通阳;川芎、当归、桃仁、泽兰、三七活血化瘀止痛;红花为活血通窍之要药,又具辛散温通之效。诸药相配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故针刺与上药综合使用,可使冠心病心绞痛缓解。

【】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75-76

  [2]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J].临床荟萃,1991,6(11):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