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31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国荣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支气管疾病;哮喘;中西医结合疗法

    1999—2004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支气管哮喘31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1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门诊18例,住院13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14~58岁,平均43.2岁。对照组30例,门诊20例,住院1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6~56岁,平均46岁。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案。①急性发作期。轻度发作:氨茶碱0.1 g,每日3次口服,或舒氟美1片,每日2次口服;美普清25 μg,每日2次口服;酮替酚1 mg,每日2次口服。配合使用必可酮、可必特气雾剂吸入。中度发作:氨茶碱0.25 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缓慢静脉滴注,不少于20 min,然后以0.5~1.0 mg/(kg·h)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美普清25 μg,每日2次口服,泼尼松10 mg,每日3次口服。哮喘持续状态: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氨茶碱首剂4~6 mg/kg,静脉缓慢推注,然后以1 mg/(kg·h)维持,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必要时加大用量。或用甲基泼尼松龙40~120 mg静脉滴注,6~8 h可重复使用。如有细菌感染可配合使用抗生素。②缓解期治疗:祛除病因,加强锻炼,脱敏治疗等。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急性期处方:炙麻黄10 g,白果8 g,苏子10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半夏10 g,地龙20 g,蝉蜕10 g,瓜蒌15 g。日1剂,水煎服。缓解期处方:党参30 g,熟地黄10 g,天花粉25 g,冬瓜仁20 g,苏子10 g,地龙15 g,炙麻黄10 g,杏仁10 g,山药10 g,甘草6 g。日1剂,水煎服。

  1.3.3  疗程 

  2组均30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根据199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组制定的疗效标准[2]判定疗效。

  2  结  果

    组31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09%。对照组30例,临床控制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哮证范畴。《金匮要略》称其为“上气”。中医学认为,哮喘乃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痰扰于内,遇新感引动而触发,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于气道。肺失宣肃,故咳嗽气喘,气之出入引动积痰而作哮鸣。故急性期治宜宣肺平喘,利气化痰。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两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止咳之力,又不致耗散肺气,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地龙、蝉蜕、瓜蒌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作用,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热泄肺,止咳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化痰。缓解期则以补益肺、脾、肾为主,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方中炙麻黄、杏仁一宣一降,可使肺气宣畅,喘证自止;苏子、冬瓜仁、地龙、天花粉降气化痰;党参、熟地黄、山药补益肺、脾、肾三脏。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有效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加肺通气量[3];白果可以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能有效控制迟发性哮喘反应;半夏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4];甘草甜素能通过增强和延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而发挥抗感染作用[5];黄芩中的黄芩素对白三烯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可促进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地龙能对抗组织胺致敏反应;党参可以显著增加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肺功能指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熟地黄可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可以看出中药治疗哮喘是通过多个靶点发挥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副作用少,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发作,应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2]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严重分级及疗效判断标准(修订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哮喘增刊):5-8

  [3]田安民.麻黄汤与桂枝汤药理作用的比较[J].中医杂志,1984,(8):63-66

  [4]王光德,杨旭东.半夏的药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5):24-25

  [5]许秋霞,邹敏.甘草的药理作用概述[J].实用中药杂志,2005,7(2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