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通络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
【关键词】 水蛭;胶囊剂;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病,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痛经、不孕作为EM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历代书籍中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症状、体征、病因、病理属中医血瘀证范畴。2004-02-2006-10,我们运用水蛭通络胶囊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或石家庄市中妇科门诊患者,均经过妇科检查、B超检查、少数行腹腔镜检查加活检,符合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其中临床诊断38例,病理诊断14例;年龄23~46岁;未婚4例,已婚48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临床症状与体征:痛经43例(82.7%),盆腔痛25例(48.1%),肛门坠痛27例(51.9%),性交痛12例(23.1%),月经不调17例(32.7%),不孕15例(28.8%);46例患者于子宫表面、后穹窿、宫颈后上方、子宫后壁、宫骶韧带等处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痛性结节;14例子宫增大,后倾固定,活动受限,质稍硬;32例有盆腔包块,最大直径为56 mm。
1.2 治疗方法 予水蛭通络胶囊(由水蛭、制穿山甲、黄芪、血竭、党参、三棱、莪术、蜈蚣、川芎和炙甘草组成,由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制备,经过中药前处理、粉碎、制剂加工成成药,每粒含生药0.5 g),每次6粒,每日3次,从月经第5日开始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疼痛、月经不调、盆腔包块等改善情况。
1.3 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治愈:症状(主要指痛经,下同)完全消失,体征(盆腔肿块或结节)消除;显效:症状完全消失,体征基本消失,或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改善;缓解:症状好转、体征改善,或症状明显改善、体征变化不大;无效:症状无改变,体征无变化或反加重。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52例,治愈7例,占13.46%;显效25例,占48.08%;缓解14例,占26.92%;无效6例,占11.54%。总有效率88.46%。
2.2 症状疗效 痛经43例中,疼痛基本消失26例,疼痛减轻16例,无效1例;盆腔痛25例,疼痛基本消失16例,疼痛减轻9例;肛门坠痛27例,坠痛基本消失19例,减轻6例,无效2例;性交痛12例,疼痛基本消失7例,好转5例;月经不调17例,有13例恢复正常;盆腔包块32例中B超证实消失8例,缩小19例,无明显变化5例;前后妇科检查子宫后穹窿触痛性结节改变不明显。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毒性及过敏反应。
2.3 随访情况 对41例有效患者进行了3个月~1年随访,结果发病次数明显减少,且发作症状减轻,再次服用本方仍然有效。有3例不孕症患者治疗2个疗程停药后6个月内受孕。
3 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痛经、疒徵瘕、不孕症、月经不调等范畴。根据其痛有定处,多扪及盆腔包块等临床特征,辨证属血瘀证。中医有“离经之血即为瘀血”之说。瘀血留结下腹,瘀阻冲任,胞宫胞脉不通则痛;瘀血在胞宫胞脉之间凝聚,日久不散,便结而成疒徵;疒徵积形成,影响两精相搏,故可导致不孕。然瘀为有形之邪,本属实证,但究其原因,寒、热、虚、实均可致瘀。妇人以血为本,以血为用,经、孕、产、乳数伤于血,故血常不足。气血同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又云:“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本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故临床所见,以气虚血瘀为多。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研制水蛭通络胶囊治疗。方中以水蛭、制穿山甲、血竭活血散瘀消疒徵;黄芪、党参益气补虚。在此基础上加入软坚散结之三棱、莪术、蜈蚣及行气之品川芎等,共达益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疒徵之功。全方标本兼治,虚实同理,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在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坚持长期服用则气通血畅,经脉无阻,自无瘀血阻滞之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