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福平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麻黄附子细辛汤;心律失常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易诊难治,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02-03—2006-09,笔者运用张仲景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缓慢型心律失常5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43~83岁,平均61.0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年;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6例,原发性心肌病8例,心肌炎1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

  1.2  诊断标准  缓慢型心律失常依据心电图并动态心电图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依据《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1]。治疗前心率均在50次/min以下,其中40次/min以下3例。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或无心悸而见头晕,健忘,乏力,动则加重,甚则晕厥,舌淡,脉沉细而迟。

  1.3  治疗方法  治宜温阳益气复脉。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药物组成:炙麻黄7 g,制附子(先煎)9 g,细辛3~10 g,人参15 g,黄芪20 g,麦门冬10 g,五味子10 g,桂枝10 g,丹参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0日为1个疗程。加减:头晕加天麻10 g、石菖蒲10 g;胸闷加瓜蒌10 g、薤白10 g 。同时嘱患者避免屏气、按压眼球及按压颈动脉窦等使迷走神经兴奋的动作。对于晕厥频繁发作患者给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静脉滴注对症处理。

  1.4  疗效标准(自拟)  显效:症状消失,平均窦性心律>60次/min,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1年,病情稳定;好转:自觉症状减轻,平均窦性心律较治疗前增加20%,心电图改善;无效:症状无减轻,心电图无改变。

  2  结果
   
  本组56例,显效24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有效率92.9%。

  3  典型病例
   
  王某,男,46岁。2002-03-24初诊。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率38次/min。拟诊“心肌炎”多次住院效果欠佳。近1个月来,患者心悸、胸闷、乏力加重。刻诊: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面色苍白,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细而迟。心电图示:平均心率38次/min,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肌供血不足。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肾阳虚,心阳不运,胸阴不散,心血失养。治宜温阳复脉,宣痹通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瓜蒌10 g、薤白10 g。日1剂,分2次服。连服30日。平均心率58次/min。心电图明显改善,患者精神好转,无明显不适,续服2个月后停药,随访1年病情稳定。

  4  体会
   
  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以心率缓慢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肢倦神疲、畏寒、乏力、舌淡、脉沉细而迟。属中医学心悸、怔仲、眩晕、胸痹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有推动血液循脉运行的作用。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心阳之推动作用,肾为全身阳气之根,故临床常表现为心肾阳虚的证候。本证病位在心,病本在肾,属虚寒证。治宜温阳益气复脉。予张仲景治少阴证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人参、黄芪、附子益气壮阳;细辛、麻黄、桂枝温阳通脉;麦门冬、五味子一则尊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训,以滋阴敛阳,二则制阳药之燥;丹参活血养心。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复脉之功,运用于临床,效果较好,使部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症状改善,心率提高,免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是一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1] 陈灏珠.内[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