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初发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秀丽 常丽丽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灌肠;结肠炎,溃疡性;慢性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缺乏特异性。我国初发型病例占35%,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西医治疗多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及外科手术,同时注意休息与饮食调节等,但疗效不够满意,且有不同的副作用。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中显示出优势,疗效肯定,用药安全。2003-02—2006-12,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初发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5例,并与柳氮磺胺嘧啶治疗25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标准[1],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病理为糜烂溃疡、隐窝脓肿、非特异性炎症及不典型增生等改变。

  1.2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石家庄市中心消化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0.5±21.3)岁;病程1~3个月;肠镜检查病变累及乙状结肠以上4例,乙状结肠以下21例。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9±20.6)岁;病程1~3个月;肠镜检查病变累及乙状结肠以上2例,乙状结肠以下23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中药灌肠。药物组成:凤尾草10 g,红藤15 g,儿茶10 g,枯矾10 g,败酱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加水500 mL,煎至浓汁200 mL,纱布过滤,冷却至39~40℃,患者取仰卧位,臀部垫高15 cm,肛管插入10~15 cm,缓慢将药液灌入肠内,保留30 min以上。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

  1.3.2  对照组  柳氮磺胺吡啶1 g,日4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用1~2个疗程。

  1.4  观察项目  观察临床症状变化,包括大便次数、黏液脓血便、腹痛和全身症状。复查肠镜及粪常规。

  1.5  疗效标准[1]  完全缓解: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减轻,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症状改善时间情况  见表2。

  表2  2组症状改善情况时间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见,2组腹痛减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便次明显减少时间、便次正常时间及大便常规转阴时间均缩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3  2组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1例出现胃部不适、恶心、烧心等症状,3例出现皮疹,2例肝功能轻度异常,2例白细胞计数下降。组未发生明显副反应。

  3  讨论
   
  医学认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免疫异常、氧自由基损伤及感染、精神因素有关[2,3]。表现为大肠黏膜炎性改变,肠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破溃至溃疡形成。治疗以消炎为主。中医学认为,本病是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或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湿热蕴结,日久不化,酝酿成毒,损伤肠壁,血热互结,发为脓血下利。中医治疗侧重在清热化湿、理气和血。中药灌肠方中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燥湿消肿、泻火解毒兼活血散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凤尾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活血、消痈排脓之效;儿茶、枯矾外用解毒敛疮,收湿止血。诸药合用,共奏具有清热利湿、活血散结、解毒排脓之功效。
   
  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药灌肠组疗程短,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初发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尤其是病变主要在直肠或低位乙状结肠,中药灌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
    [1] 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 陈灏珠.实用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14

  [3]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