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通络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赵建红 贾金铭 刘翠荣 刘惠娟 高丽云

【关键词】  急性病; 脑梗塞;汤剂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学多从虚、风、痰、火、瘀论治。有学者提出“内生毒邪”学说[1]。我们临床在西医常规基础上,采用解毒通络饮治疗急性脑梗死35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6-02—2007-02住院患者65例,均为首次发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2岁,平均64.4岁;合并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病并糖尿病12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3岁,平均63.8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病并糖尿病10例。2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舒血宁,有颅高压、感染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解毒通络饮。药物组成:天麻15 g,栀子10 g,夏枯草15 g,黄芩10,石菖蒲20 g,茺蔚子15 g,胆南星6 g,生蒲黄10 g。煎服法:水煎2次,共取汁300 mL,分2次服。不能口服者给予鼻饲。所服汤剂由本院煎药室统一提供。

  1.4  疗效判定标准[3]  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17%;恶化:评分减少或增加18%。前两者相加为有效率。

  1.5  观察项目  2组患者均在入院时、治疗第15日、第28日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略)

  与本组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在首次口服汤剂后出现腹胀、恶心、腹泻,继续服用则消失。均无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医学认为脑梗死是一种异源性疾病的总称,其发病机制差异甚巨,从基因多态性到分子生物学,其基础病因可能截然不同[4]。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同一种疗法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现代医学目前多强调综合治疗。尽管有溶栓、抗凝、卒中单元的综合疗法,但总体疗效仍不够理想。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乃因气虚血瘀,或阴虚阳亢、风火上扰,或痰浊壅盛、风痰内阻而引起,其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化痰、平肝熄风诸法。目前研究本病治疗方法多样,采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临床上观察到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具有舌苔黄、黄腻,舌质红。其病机为痰瘀化毒,脑络不通。有学者提出“内生毒邪”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病机[1]。解毒通络饮方中以黄芩、栀子解毒;石菖蒲、天麻、夏枯草、胆南星化痰;茺蔚子、生蒲黄通络。诸药合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急性缺血发生后,在受损部位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存在,它们参与了缺血导致的组织损伤过程[5]。赵虹等[6]研究认为,解毒通络能够缩小试验大鼠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研究发现,本方中多种单味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黄芩、栀子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级联反应的影响为协同增效或减毒等复杂现象,可显著提高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能够降低脑组织丙二醛(MDA)和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含量[7],从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栀子、天麻配伍应用的方剂能有效阻抑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元溃变、死亡,减轻缺血脑区的功能联系损害,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8]。
   
  本观察结果提示,加用解毒通络饮能够显著减轻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尤其在进步评分方面明显,并且副作用轻微。提示解毒通络饮治疗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鉴于本观察病例较少,今后有待继续扩大病例数,进一步完善。

【】
    [1] 刘毅,赵虹,李如奎.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15-16

  [2]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0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81-383

  [4] 张镛,李春霞,秦震.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展[J].医刊,2003,38(2):2-4

  [5] 肖迎春,郑安.炎症反应及急性脑梗塞[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7(4):252-253

  [6] 赵虹,张秋娟,汪涛,等. 中风解毒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6):54-55

  [7] 李传云,潘严舒,贾旭,等.黄芩、栀子配伍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级联反应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31-34

  [8] 李澎涛,冀宏,黄启福,等.解毒通络方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再生的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4):33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