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消萎生肌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黑贺英 朱太彩 刘颖 黑永红 梁卫东

【关键词】  胃炎,萎缩性;中药疗法;祛瘀消萎生肌散

  1998-08—2006-08,我们运用自拟祛瘀消萎生肌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96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7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均为我院胃肠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男42例,女5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长32年,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12.7年;病理检查96例中伴肠上皮化生(+++)12例,(++)10例, (+)16例,伴有异型增生15例;幽门螺杆菌(Hp)测定阳性43例。对照组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最长34年,最短8个月,平均病程12.5年;病理检查72例中伴肠上皮化生(+++)8例,(++)6例,(+)12例,伴有异型增生的11例;Hp阳性3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症状诊断标准[1,2]  进食后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表现为无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或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嗳气,疲乏,消瘦,腹泻,舌质多淡或干红无苔。

  1.2.2  CAG胃镜诊断标准[3]  胃镜下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红色强的地方也常灰白色,灰黄或灰白色地方有略隆起的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可是弥漫的,也可是局部的,黏膜变薄或凹陷。血管可见到黏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如树枝状,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肠上皮化生。

  1.2.3  CAG病理诊断标准[4]  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黏膜肌层增厚。

  1.3  中医辨证分型[5]

  1.3.1  肝胃不和型  脘腹胀痛或窜痛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

  1.3.2  脾胃虚弱型  胃脘隐痛,喜按喜暧,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

  1.3.3  脾胃湿热型  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口臭,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1.3.4  胃阴不足型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喜凉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弦细。

  1.3.5  胃络瘀血型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日久不愈,舌质黯红或紫黯或有瘀斑。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予自拟祛瘀消萎生肌散。药物组成:丹参30 g,莪术35 g,白及30 g,三七30 g,川芎25 g,大黄60 g,黄芪60 g,麦门冬60 g,石斛30 g,白芍药30 g,鸡内金40 g,蒲公英60 g,薏苡仁60 g,黄连20 g,黄芩60 g,枳实60 g,佛手40 g,白花蛇舌草60 g。肝胃不和去黄芪、石斛、麦门冬,加柴胡、郁金;脾胃虚弱去枳实、黄芩、黄连、蒲公英,加党参、白术;脾胃湿热去黄芪、麦门冬、石斛、白芍药,加苍术、滑石;胃阴不足去大黄、黄芩、黄连,加沙参、石竹、枸杞子;胃络瘀血型去白芍药、麦门冬,加桃仁、红花。诸药共为细末,每次6 g,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予阿莫西林1 g,每日3次,吗丁啉1片,每日2次。30日为1个疗程。

  1.4.3  对照组  2组均服用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5  疗效标准[5,6]  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黏膜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转为无;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黏膜无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转为轻度;有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及病理检查黏膜萎缩程度明显改变,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降低1个级度;无效:症状和体征及胃镜病理复查无改变或加重。治愈及好转者均有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逆转。

  2  结果
   
  组96例,治愈60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72例,治愈无,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48例,恶化9例,总有效率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CAG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7]。由于病程迁延日久,寒热夹杂,反复不愈,病变多由气入血,由经入络。朱丹溪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杜文燮《药鉴·病机赋》曰:“胃阳主气,司受纳,阳常有余,脾阴主血,司运化,阴常不足,胃乃六腑之本,能纳受水谷,方可化气液。脾为五脏之本,能运化气液,方能充荣卫。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诸邪息。”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多瘀”之说,脾胃阴虚,因虚致瘀,是其病理的根本。因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而口苦咽干,烦躁易怒;或过食油腻辛辣食物,湿热蕴于脾胃而口苦、口臭;素体阳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或失治误治耗伤胃阴。病久入络,络脉受损,气血失和而致血瘀。脾胃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上下,布达四末,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可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日久使胃之脉络失养,胃壁黏膜失荣。脾胃湿热,中焦气机受阻,湿邪内停,蕴郁生热久之亦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另一方面中焦受阻,土虚克木,可出现肝郁脾虚。因此,我们认为CAG的治疗应以开郁、宣郁、解郁为主[8]。腺体萎缩、异型增生瘀血型患者较其他证型患者为重,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增高,印证本病的血瘀存在,所以活血化瘀是十分必要的,加入祛瘀消萎养阴之品疗效最好。方中丹参、莪术、三七、大黄、白及均有通利血脉、散瘀生肌行滞之功。丹参、莪术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的作用[9];同时丹参、鸡内金、大黄具有破瘀消积生肌之力;枳实、大黄是促进胃蠕动及排空的促胃动力药[10];柴胡具有抗菌、抗病毒,促进免疫和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川芎可改善胃黏膜表层微循环的血液量和饱和度;黄芩、黄连、蒲公英有较强的抗Hp作用,促进胃黏膜修复,防止病变恶化[11]。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具有抗癌作用[11,12]。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气伤则胃阴易亏。故祛瘀生肌散方中,黄芪托疮生肌;太子参益气养阴助麦门冬滋养胃阴;白芍药、石斛养阴润燥;佛手理气不伤阴[13]。诸药合用,祛瘀消痞生肌,破瘀不伤正气,消痞不损肠胃,养胃健脾而不滋腻。既祛邪又扶正,针对胃癌前期各型病变起到了消瘀以治标,扶正以治本的目的。可缓解胃癌前期病变患者主要症状,逆转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可通过增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消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调节免疫,阻断胃癌病变的。
   
  药研究表明,扶正化瘀中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循环,有利于胃黏膜修复和再生以及腺体萎缩的化生及异型增生的逆转。研究证明,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药从不同侧面发挥抑制癌基因表达和细胞异常增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及控制DNA非整倍体的形成和促进不典型增生凋亡的作用,从而阻断和逆转癌前病变[14]。故临床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
    [1] 抗癌协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胃癌分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54-71

  [2] 吴大真,柯新桥.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病的良方妙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8
  
  [3] 李益农.慢性胃炎的诊治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1983,22(5):261-262

  [4] 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134-142

  [5] 周建中.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6]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90-294

  [7] 陈灏珠.实用内[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40

  [8]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9] 凌一揆.中药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10] 艾宪鹏,李永先,张孟春.抗癌中草药[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

  [11] 王绪霖,缴稳玲,吕宗舜,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中药的初步筛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9):534

  [12] 沈自尹.清热解毒药对感染性炎症作用原理的新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0):628-629

  [13] 李合国,劳绍贤,张峰.益气养阴活血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三叶因子-1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0):22-23

  [14] 岳研.王文仲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4):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