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60例疗效分析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结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延肾汤加常规西药为治疗组(60例)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对照,临床观察12个月。结果 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81.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延肾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可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治疗;中西医结合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orulonephritis)是一组起病隐匿、病程迁延,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和高血压的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的肾小球疾病[1]。本病属祖国医学“水肿”、“虚劳”范畴。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2000年6月~2005年4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6月~2005年4月经住院检查符合1997年10月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肾脏病诊疗指南》,北京:出版社)诊断标准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90例,排除遗传性肾炎,继发于结缔组织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肾脏损伤。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平均(35.2±8.5)岁,病程8个月~12年,右上臂动脉血压(200~110)/(125~80)mmHg,血尿素氮(BUN)(7.9±2.1)mmol/L,血肌酐(SCr)(186.5±60.5)μmol/L。治疗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4.6±10.3)岁,病程7个月~11年,右上臂动脉血压(190~110)/(120~78)mmHg,血尿素氮(BUN)(8.1±1.9)mmol/L,血肌酐(SCr)(198.6±58.4)μmol/L。两组患者尿常规检验,蛋白波动于(+)~(+++),镜检有红细胞及红细胞和颗粒管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水肿、头痛、头晕、乏力、疲倦、腰痛、食欲不振。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方法两组基本相同,均给予保肾康10mg/次,2次/d,拜心同(硝苯地平)30mg/次,2次/d,必要时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调整,加用依苏10mg/次,1次/d,雷公藤多苷1.5mg/(kg・d),分3次服用,最大疗程6个月。治疗组加用延肾汤,方用黄芪35g,白花蛇舌草、菟丝子、女贞子、丹参各20g,枣皮、淮山药各15g,益母草10g,甘草5g。血压高加天麻、钩藤各12g;蛋白尿加玉米须30g,地龙15g;贫血者加用当归、枸杞子各15g;水肿加猪苓、泽泻各10g;阳虚加附子、仙灵脾各10g;阴虚加生地、丹皮各12g。尿红细胞(++)或更多时加用白茅根30g,旱莲草12g。血肌酐(SCr)>200μmol/L、血尿素氮(BUN)>10mmol/L者加用大黄50g,生牡蛎30g,蒲公英50g,乌梅20g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每日排2~3次稀软便为宜。平均疗程为8~12个月。
1.3 观察项目 治疗期间每周检查1次血、尿常规。每3个月检查1次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BUN、SCr、24h尿蛋白。并根据SCr、体重、年龄肌酐清除率(CCr)。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7年制定的慢性肾炎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标准[2]。显效:经12个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持续减少≥50%或<0.5g/24h,尿红细胞持续减少≥25%或镜检红细胞<3个/HP,CCr>70ml/min;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尿蛋白减少<50%,尿红细胞减少<25%,CCr<70ml/min;无效:症状和体征变化不明显,血压不易控制,尿蛋白和CCr波动于原有水平上下20%之内;恶化:症状和体征恶化,血压不易控制,CCr较治疗前下降20%以上,严重者需要接受透析疗法或肾移植者为恶化。
2.2 结果 根据上述标准,治疗组显效23例(38.3%),有效26例(43.3%),无效9例(15.0%),恶化2例(3.3%),总有效率81.7%。对照组显效5例(16.7%),有效10例(33.3%),无效13例(43.3%),恶化2例(6.7%),总有效率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治疗前后两组Hb、血清蛋白变化 见表1。
2.4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 见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清蛋白变化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不相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3]。慢性肾炎的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止并发症为主要目的,而不以消除尿蛋白及红细胞为目标[3]。
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疮毒、瘀血和水毒为其发病及病情反复的诱因。主要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中夹实。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物质,由脾生化,由肾封藏,因此蛋白尿的形成,与脾肾亏虚最为密切。脾肾功能失调及精微外泄又是水肿形成的原因。
病程冗长是本病特征之一,脾肾亏虚,久病不愈而易耗伤气阴,脾虚不得运化水谷以化生气阴,肾虚不得藏化以资助气阴,因而导致或加重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是慢性肾炎的基本证型。气阴两虚又会损及营血,以至气血瘀滞。故慢性肾炎气阴两虚是其关键,水湿滞留、湿热内生、瘀血阻滞是贯穿病程的病邪。
医学认为,外源性抗原(风、寒、湿、热、毒邪等)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从而激活炎症介导系统。在免疫性炎症过程中,凝血、纤溶因子及各种炎症细胞与炎症介质的相互作用,加剧肾脏的病理改变。
源于以上观点,笔者以益气养阴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治法兼以利湿清热、祛瘀逐邪。治疗方中用黄芪、菟丝子、女贞子补脾肾之气,淮山药、山茱萸滋养脾肾之阴,扶正固本。益母草、丹参行气活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祛风化湿。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4]黄芪具有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使肾小球基膜的损伤有所恢复,减少肾小球系膜IgG和C3沉积,从而改善肾功能。黄芪能调节蛋白代谢、提高血浆蛋白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还能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症,防止肾小球硬化。丹参、益母草利水通络,有显著的利尿作用,丹参对血管壁有直接的扩张作用,可降低血管阻力,调节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肾脏微循环,阻滞肾纤维化进程,防止慢性肾炎进一步恶化。淮山药、山茱萸可使失控的免疫功能逐渐复常,促进疾病向愈。白花蛇舌草不但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而且可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炎症和组织的损伤。菟丝子、女贞子益肾补阳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使抗体提前产生,还可以使抗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同时中药所含的钾、钠、钙等离子,又能调节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本方药作用于慢性肾炎的多个环节,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遏制外邪致病因子、恢复机体免疫性损伤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经1年治疗后总体疗效、Hb、BUN、SCr、尿蛋白排出量及CCr均优于采用相同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延缓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情况下,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1 Brebber BM,Rector FC.The kidney,4th ed.Philadelphia:Saunders,1991,1183,1200-120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20种疾病临床指导原则之一.陕西中医,1998,19(1):封底.
3 叶任高,陆再英.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8-530.
4 李丽英,于宏,潘辑圣,等.黄芪与当归对肾病综合征患者总体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0):67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