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冲剂治疗慢性胃炎63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慢性胃炎
我院于2002~2005年10月采用和胃冲剂慢性胃炎患者63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63例治疗组患者与56例对照组患者参照一般统计学处理原则,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组方式进行临床观察。病例选择标准分为西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两部分。(1)西医病名诊断标准:所有被观察对象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反复发作史,食后饱胀,或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体检可有上腹部压痛;纤维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两个证型。①气滞证:主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苔白,脉弦。次症见遇恼怒复发或症状加重,胸闷食少,嗳腐吞酸,大便不爽。上述主症必备,并兼具次症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②火郁证:主症见胸胁满闷、灼热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或弦偏数。次症见吐酸、嘈杂、嗳气、呃逆。凡具备上述主症2项及次症1项者,即可诊断。(3)纳入标准: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所具症状,就诊前1个月内曾做纤维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证、火郁证患者,被列入观察对象。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119例中住院患者30例,门诊患者8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06例,其中7例伴有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13例。中医辨证属气滞证者69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29例;属火郁证者50例,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7例。多数患者有胃痛反复发作史,遇劳累、受凉、饮食不当、情绪变化时,胃痛发作或加重。大部分患者曾不定时服用过中药快胃片、三九胃泰、胃苏冲剂、养胃舒或西药胃复安、胃仙U、雷尼替丁、洛赛克等药物中的1~3种。就诊前1个月内未进行过正规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治疗组服用和胃冲剂,主要组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木香、柴胡、白芍、香附、元胡、生甘草。每次1包(每包18g),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三九胃泰冲剂(每包18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在治疗过程中,不得同时服用任何治疗胃病的其他中西药物。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取α=0.05。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1)临床痊愈:症状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2)显效:主症明显改善,次症好转,6个月内无复发;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好转。(3)有效:主症改善,其他症状仍存在,6个月内虽有发作,但程度减轻;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4)无效:症状和检查结果无变化或加重。临床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
2.2 临床疗效 患者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症状变化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平均起效和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平均起效和消失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慢性胃炎依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当归属于祖国医学之“胃痛”范畴。乃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所引起。其病机总以气机郁滞为要,因导致胃失和降而生诸症,故当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而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皆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土得木而达。”因此病理上可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治疗上更求条达肝木气机而使胃得和降。和胃冲剂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化裁,乃取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方中柴胡、香附、木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防木侮土;元胡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因患者多有口干口苦,脘胁灼热疼痛,故另重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行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理气、活血行瘀、和胃止痛之功。此外,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与压力,使得生活紧张而无,或所欲不遂,肝失条达;或内伤饮食,从而人群中胃脘疼痛不适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与祖国医学对胃痛病的认识一致。因此,和胃冲剂的组方切中了病因病机。本研究结果亦证实,和胃冲剂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
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 形成与的主要致病菌[1]。早在1990年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Hp就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2]。有报道,在根除Hp后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可从70%~80%降低为6%[1]。Hp在我国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 为50%~80%,在活动性胃炎患者中的检出率为71%~94%[3]。因此清除Hp的治疗对提高疗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药理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具有抗Hp作用,对上消化道溃疡病有良好疗效[4~6];白芍有广谱抗菌作用,并可抑制胃液分泌,减轻中枢性疼痛,降低脊髓性反射弓兴奋[6];甘草能缓解胃平滑肌痉挛,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综上所述,和胃冲剂标本兼治,能有效缓解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文献】
1 潘国安.幽门螺杆菌诊治中的问题.医学报,1996,22:9.
2 潘国宗,张锦坤,姚光弼,等.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综合报道.中华消化杂志,1991,11(3):161.
3 危北海.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若干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挑战和启示.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6(1):1.
4 马凤友.蒲公英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医药学报,1991,(1):41.
5 吴永华.抗幽门螺杆菌中药的临床选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8,22 (5):11.
6 陈玉书,陈阳.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分析.中医杂志, 1995,36(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