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症研究新进展
作者:林燕茹,邝静霞,郑小燕
【摘要】 我国社会人口已进入老龄化时期,大多数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分析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有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废用因素及其他不良习惯等。通过各方面预防和老年骨质疏松症,改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已被社会所关注。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新进展
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是骨量低和骨的微细结构有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骨组织的矿物质和骨基质均有减少,但两者的比例正常,女性较男性多见,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75岁以上的妇女骨折发生率高达80%以上。
1.2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单位体积内骨质减少,在病理检查时见单位体积(面积)内骨小梁减少,但骨基质与矿化骨的比例仍正常。继发于其他疾病者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1]。
2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
2.1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骨质疏松症骨折最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几乎全身各处的骨骼均可发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共有7 500万骨质疏松患者。仅以美国而言,骨质疏松患者有2 000余万,绝经后妇女约1/2~1/3患病,每年有130万人发生骨折,其中位于椎体、髋部和腕部分别为50万、25万和24万。我国根据1900年人口普查资料40岁~90岁人群,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其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8.2%、25.9%、54.8%、67.5%和90%,可见骨质疏松症在同样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保健问题[2]。
2.2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了。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由于骨转换的速度不同,不同年龄的骨量也不相同。儿童时期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一直持续到35岁左右,该时骨量达到最高值,称为骨峰值(90%在20岁前积聚,10%在21~30岁前积聚)。一般女性自40岁开始,男性从50岁以后,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盐和基质均有减少,骨量趋于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比男性多见,发生年龄出现的早,而且骨量丢失的速度也快。本病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以下的因素有关。
2.2.1 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的缺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则骨质疏松提前出现,这说明雌激素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绝经后以雌激素减少为主,老年退化次之;甲状旁腺素,多数学者报道血甲状旁腺素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因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血钙值降低,从而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甲状旁腺功能研究结果,呈功能低下、正常和亢进三者均有;降钙素,有研究显示各年龄组女性的血降钙素水平较男性为低,绝经组妇女的血降钙素值比绝经前妇女为低,因此认为血降钙素的降低可能是女性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1,25(OH)2D3,多数学者报道老年人血1,25(OH)2D3浓度有降低,与老人光照少、肾功能减退、肾脏1 a羟化酶活性降低有关,并观察到老年人小肠钙吸收值降低,血钙值下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增加而致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有关激素,还有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等[3]。
2.2.2 遗传因素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白种人,其次为黄种人,而黑种人最少。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其次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近期研究指出骨密度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密切有关。
2.2.3 营养因素
钙的缺乏,已发现青幼年时钙的摄入量与成年时的骨量峰直接有关。有作者报道低钙饮食(<10 mg/kg/d体重)者有3/4患有骨质疏松,而高钙饮食(>10 mg/kg/d体重)者仅有1/4患有骨质疏松;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造成血浆蛋白降低,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如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即会加快出现;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C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不可缺少的,如缺乏则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4]。
2.2.4 废用因素
肌肉对骨组织是一种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则骨骼粗壮,骨密度高。老年人活动少,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人较易摔倒,伴骨量减少时,则容易发生骨折。
2.2.5 其他因素
酗酒、嗜烟、过多咖啡和咖啡因摄入均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酒精中毒易并发肝硬化影响25(OH)D在肝脏的生成,从而影响钙的吸收,酒精也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抑制骨的形成。咖啡因摄入过多使尿钙和内源性粪钙丢失。吸烟也可使骨量丢失,机制尚不明。
3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
3.1 运动
青少年时期如有规则运动,其骨量比不进行规则锻炼者为高,负重运动更佳。在成年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围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 h运动可使总体钙增加。运动包括较快速度的走步、慢跑和站立的锻炼,踢腿和弯腰动作等。
3.2 营养
良好的一般营养是重要的,营养学会于2000年提出的中国居民膳食钙摄入量中,18岁~50岁以下的成人每日钙的适应摄入量为800 mg,而将50岁以上老年人钙的适宜摄入量提高200 mg,为1 000 mg。美国食物与营养委员会(FNB)和加拿大卫生和福利部于1997年推出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推荐一般成人钙的适宜摄入量为1 000 mg/d,而50岁以上老年人为1 200 mg/d[5]。
3.3 预防跌跤
应尽力设法减少跌跤的可能性,老年人跌跤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容易引起跌跤的疾病和损伤应加以有效治疗,避免应用影响平衡的药物。应对老人加强,告知摔倒易发生在饭后站立或夜间起床时,家中地面的障碍物应减少或消除,且宜穿舒适和底有摩擦力的鞋[5]。
3.4 防治药物
有两大类:抑制骨吸收药物,有钙剂、雌激素、降钙素、二膦酸盐和异黄酮;促进骨形成药物,有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素和异黄酮。维生素D制剂,其衍生物活性维生素D,以往认为促进小肠钙的吸收和骨的矿化,近代研究提出可以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的再塑造。另外还有中医辨证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等[6]。
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倍受人们及社会的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是影响寿命和生存质量的重大问题,防治骨质疏松刻不容缓。
【参考】
[1]韩邕,王永新.老年骨质疏松症及其诊断[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3):329?330.
[2]李佳.老年人与骨质疏松[J].首都医药.2000,7(9):58.
[3]吕静美.老年脊柱骨质疏松症的诊治[J].海南医学,2004,7(1):94.
[4]赵熙和.老年人钙营养问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4,2(3):78?80.
[5]马淑珍.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 甘肃中医,2005,18(7):56?57.
[6]张世娟.老年人骨折的预防与保健指导[J].中国疗养医学,2004,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