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诊科护士掌握气管插管术的必要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4
      作者:杨萍,郭媛,曹晓宇,高娟,张文倜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时早期成功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及急诊科护士掌握气管插管术的必要性。方法:分析218例需行气管插管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插管后效果比较。结果:3 min之内成功插管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3 min~6 min插管者。结论:急诊科护士对接诊的、需行气管插管的各种危重患者及时实施气管插管术,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急诊;气管插管术;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人工气道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急诊科多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气道阻塞、窒息以及呼吸和循环衰竭的抢救及心肺复苏。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科抢救需行气管插管术患者共218例,一次插管成功207例,成功率达9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科抢救的218例患者中,男性152例,女性66例;年龄2岁~80岁,平均年龄41岁。其中心脏骤停患者24例(11%),多发创伤98例(44%),药物中毒21例(9%),严重心率失常12例(5%),一氧化碳中毒17例(7%),急、慢性呼吸衰竭32例(14%),其他24例(11%)。

  1.2  适应证及方法

  1.2.1  适应证  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呼吸抑制;呼吸、心跳骤停需行心肺复苏术者;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需行气管内吸引者;新生儿窒息的复苏。

  1.2.2  方法  我科自开业以来,全部使用“经口明插法 ”。

  1.2.2.1  物品准备  喉镜(直、弯)两种。一般多用弯形喉镜,它在暴露声门时不必挑起会厌,可减少对迷走神经的刺激;气管导管:带气囊的硅胶管(应保证气囊完好);导管导芯: 可用细金属条(铜、铝、铁丝皆可),长度适当,以插入导管后其远端距离导管开口0.5 cm~1 cm为宜;其他:另备牙垫、喷雾器、10 ml注射器、血管钳、胶布、凡士林、听诊器、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

  1.2.2.2  操作步骤  患者仰卧,头向后仰,使口、咽、气管基本呈一条轴线,此为插管操作的标准头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顶部,用右手拇指推开患者下唇及下颌,食指抵住上门齿,以二指为开口器,使患者嘴张开。左手持咽喉镜,将前端置于会厌与舌根交界处,向前上方抬举喉镜,即可打开会厌,暴露声门;右手将气管导管前端对准声门,于患者吸气末将导管轻轻插入气管,超过声门1 cm左右;迅速拔除导管芯,将导管继续深入3 cm~4 cm,于气管导管旁放入牙垫;退出喉镜,用呼吸气囊挤压,并用听诊器听两肺呼吸音,注意是否对称。证实气管导管已准确插入气管内后,用胶布妥善固定导管及牙垫。向气囊内注气3 ml~5 ml,注气不宜过多,以气囊恰好封闭气道而不漏气为准。

  2  结果

  在218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中,1 min之内完成插管者186例(90%);1 min~3 min之内20例(9.6%);3 min~6 min之内6例(2%),失败6例(2%)。3 min之内插管成功206例,存活186例(90%),死亡20例(10%);3 min~6 min插管6例,存活3例(50%);死亡3例(50%),插管失败6例,死亡6例(100%)。失败原因分析:明显的口咽腔、头颈颌畸形;重度肥胖短颈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肌张力高;各种原因引起的喉头水肿、痉挛等。

  3  讨论

  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能够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通常情况下,需气管插管抢救时,要打电话请麻醉医生,而麻醉医生到达时间一般需5 min~10 min,尤其在心搏骤停时,延迟抢救时间,不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而急诊科护士掌握气管插管术,一般能在1 min~3 min内完成插管操作,可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资料报道,4 min内开始复苏约50%以上获救;4 min~6 min复苏者仅10%成功;而超过6 min复苏者4%获救;如超过10 min才予复苏,几乎无存活[1]。潭泽智等报道,气管插管最佳时机为呼吸衰竭早期,即患者表现为呼吸肌乏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紫绀、意识障碍(浅昏迷)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及时纠正缺氧,绝不要等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时才进行气管插管[2]。这种情况下,只有急诊科护士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同时,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果断采取急救措施,挽救患者生命。也就是说,只有急诊科护士掌握了气管插管术,才能为患者进一步的检查和提供基本的生命支持。2002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出[3],由于气管插管可保证通气和吸入高浓度的氧,便于吸痰,准确控制潮气量,在静脉通道未建立时可从气管途径给药,防止吸入性肺炎等。故只要医护人员能够掌握气管插管技术,又有足够人力的情况下,在循环复苏的同时,应尽快行气管插管,保证有效通气,改善缺氧,提高心肺复苏者的存活率、减少致残率。资料报道,在常温下,心跳停止3 s患者感头晕;10 s~20 s钟即可发生晕厥;40 s左右出现抽搐,30 s~40 s后瞳孔散大 ;60 s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 min~6 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10 min后脑组织基本死亡[4]。在急诊心肺复苏过程中,恢复有效血液循环的同时,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有效呼吸是最重要的环节,紧急气管插管是达到以上目标的有效方法。气管内插管后的人工通气较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面罩加压人工气囊通气安全有效。气管内置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两种方法,气管切开需要10 min或更长时间,因此气管插管是目前1 min~3 min内畅通呼吸道和建立有效呼吸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1 min~3 min时间在临床上对患者来说往往意味着生命的抢救或避免复苏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可见,对经常接触到大量需要做抢救性气管插管术的急诊科医护人员,坚持进行气管插管术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培训气管插管技术我们有以下体会:加强岗前学习与培训,要求急诊医护人员上岗时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等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气管插管术操作常规;严格执行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气管插管技术操作练兵,考核必须合格。急诊护士抢救性气管插管术的实施,可使严重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患者能在1 min~3 min内通过插管畅通呼吸道和建立有效呼吸,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效益。

 

【】
    [1] 邵孝烘.急诊医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8.

  [2] 谭泽智,杨凯.紧急气管插管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J].新医学,2003,34(7):449.

  [3]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2,4(4): 279?280.

  [4] 伏军贤.临床急诊医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出版发行,20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