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原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佐 刘桦 时间:2010-07-12
        高血压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高、危害性大,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又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研究发现,清晨的高血压水平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这就要求降压药物能在24小时平稳降压,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取代药物,药物仍是主导地位,下面就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认知不足
        1.1对高血压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来控制和稳定血压,擅自停用降压药物,血压再次升高时再服药。有些患者更是受偏见宣传影响,高血压病可以不用终身服药,这是治疗中的最大错误观点。
        1.2限盐不利  众所周知,盐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而在实际生活中,患者一面服药,一面摄入高于6g多倍的盐量,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1.3因素的影响  占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选用降压药物时只注意价格低廉,而不管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导致降压效果不满意,或者出现副作用和并发症,不得不重新调整药物。
        1.4认识上的偏见  容易接受中药或是“偏方”的治疗,片面考虑中药副作用小或无副作用的特点,忽略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局限性,对2级高血压病治疗达标效果差,辅以西药。
        1.5惧怕药物的副作用和口服药物的麻烦,而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疗,如:停用口服降压药、戴降压表治疗。笔者曾亲自接触3例此患者,发生了高血压重症,紧急处理后转为平稳,这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又一误区。
        1.6降压效果不达标  未能理解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认为比原高血压有下降就可以。
        1.7单纯强调血压达标,未对靶器官保护的重视  如疗程中出现了左心室肥大(或出现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不全),未能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长期服用,减轻心脏负担,延缓肾病的病程。
        2  危险因素控制不良
        2.1戒烟限酒  烟酒危害极大,主要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其次就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致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发生,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导致血压升高。
        2.2肥胖者未能降低体重  据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估计,我国有6千万成人肥胖,另有2亿人超重。肥胖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为重要的是肥胖与心血管病及其危害因素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清甘油三脂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后二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更为密切,通过很好地降低体重,降压药物更能很好地发挥降压效果。
        2.3糖尿病  对于并发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时应对糖尿病积极进行治疗,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强化降脂和降压可使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下降40%。高血压和糖尿病二者兼顾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延缓并发症发生。
        2.4缺乏体力活动  一项长达23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降低冠心病相对危险性可能是通过对血压、体重指数和血糖的影响所致。体力活动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高血压病人5-15/5-10mmHg,因此,对高血压病人来讲,坚持体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3  药物上反弊病
        3.1未能降脂治疗,尤为伴有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史、2性糖尿病病人,如果总胆固醇>3.5MMOL/L,应给予他汀类治疗,预防其发生心血管事件。
        3.2抗血小板治疗接受程度差,甚至不耐接受,原因在于怕出血、诱发溃疡等。有证据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3.3对伴有左室肥大的高血压病患者,未能选用道转心室重构的ACEI或ARB类药,未能选用拉西地平或氨氯地平等药长期口服。
        3.4联合用药不能按原则规定选用药物,如同类药物的联用,药效增加不显著,但副作用发生率高;不注意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预防心衰,利尿药优于其他类;改善延缓颈动脉硬化,钙拮抗剂优于利尿药或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