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年病的防治应注重调理脾胃
【摘要】 老年病的防治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社会问题,当今医者多用补肾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有偏颇之处,在老年病的防治中脾胃功能的调理不容忽视。
【关键词】 老年病;防治;调理脾胃
随着社会的,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而老年病的防治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过去,他们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现在,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健康去做每一份努力。 老年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老年人的脏腑功能的退化、气血津液的不足、心理衰老以及对老年病的认识不足、老年病的疗效及预后的不理想等,都对我们在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老年医学中,很多对老年病的防治提供了很多依据,具有独特的理论和观点。而当今诸多医者对老年病的防治多喜补肾,然而,若概用补肾之法,便与辨证施治背道而驰,其疗效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老年病的防治离不开重视脾胃功能,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年病的防治及预后。现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体会,以与同仁共同探讨。
1 老年人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种功能逐渐退化,着重体现在以下方面。(1)五脏虚损即功能衰退:不同的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不同脏器的虚损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老年人,人体的各个脏器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早在《灵枢·天年》篇中曾明确论述了人在40岁以后五脏日益虚损的情况。(2)气血精津液不足即物质缺损:在中医学中,气血精津液既是构成人体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在步入中老年以后,五脏功能日渐虚损,产生和代谢这些基本物质的功能也逐步减退;而机体对这些物质的需求则有增无减。因此,一方面,这些物质的摄入和产生减少,另一方面,需求和支出增加。这对矛盾造成了人体基本物质的缺乏,从而产生种种生理性的改变。比如老年人普遍出现记忆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究其原因,古人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也;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也。”也就是说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会出现记忆减退,都是由于记忆功能的物质基础——脑髓不足。但小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髓会逐渐充满,记忆也会越来越好;而老年人则因为功能衰减而导致脑髓等营养物质的日益减少,故其记忆只会越来越差。因此在老年人,各种物质的减少会引起人体众多的生理性改变。(3)易伤七情即心理衰老:WHO对于健康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志、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特殊反映。
2 脾胃的功能
传统医学对脾胃功能相当重视,《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1]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可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正常运化为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脾胃虚衰,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匮乏,必生百病。同样,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关系到疾病的疗效与预后,正如窦材依据古籍记载“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认为此二脉可以诊断脾气的盛衰,“故此脉若存,则人不死”[2]。
3 老年人脾胃极易受损
医学认为老年人消化功能衰退,易患消化系统疾病,李恒明统计1290例老年病人中患消化系统疾病的有416例,占32.25%,居首位。老年人脾胃受损的原因除其本虚弱外,临床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人到老年,饮食偏嗜、不节等不良习惯也经历了多年,对脾胃可以造成一定的损害;一生操劳,过劳伤脾;老年人思虑颇多,过思伤脾;又有遇事不遂,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乘脾。老年人长期患病,常致气血俱虚累及脾胃。如长期咳嗽,子盗母气,肺病及脾者。感受时邪,也往往累及脾胃;老年人脾胃已虚,更易被外邪波及。人到老年,常思长寿,故常加强营养以求身体健壮而延年益寿。然而因其脾胃运纳衰退,过多的营养食物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徒致湿热蕴结而诸病生焉。或喜进补药,既有碍运化,致湿热滋生,又失于偏颇,造成其他危害。补药尚且如此,攻药的危害自不待言,用药不当而伤及脾胃者多矣[3]。
4 脾胃虚衰,诸病纷至
李东垣在《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中明确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脾胃受损后常致纳差、呃逆、吞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渴、善饥、便秘、泄泻等。脾胃虚衰,不能正常地运化水谷及水液,而致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百病丛生,正所谓百病皆由痰做祟,其理即在于此。
5 防治老年病,应注重调理脾胃,固护胃气
人至老年,脏腑已虚,气血不足,物质和功能均呈虚衰状态,此时内外之邪极易袭之而发病,防治之时当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及使用温平、和平、补虚之剂,对气、血、精、津、液及脏腑功能进行适当的补益、滋养,以希驱邪外出。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足,脏腑得以滋润,正气充沛。当然,药物的使用,也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若脾胃虚衰,药物又怎能经脾胃运化而被人体所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十分重视固护胃气,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指出:“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6 结语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对老年病更应如此,在老年病的防治中除了正确的辨证以外,调理脾胃不可忽视,脾胃健,自可运化水谷精微供人体利用,增强防病抗病能力,脾胃虚衰,不仅百病丛生,而且药物的疗效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效果。在脾胃不健时,有人服药便吐,即是胃不能受纳药物的明证;有人服地黄、枸杞便溏泻、腹胀,即是脾不运化精微的明证。而现在诸多医者在防治老年病之时动辄补肾,甚至使用一些大补之药,殊不知此种治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种补法,恰似南辕北辙,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目的。
【】
1 印会河,张伯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4.
2 魏稼.各家针灸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李锡安.老年病应重视调理脾胃.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