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替代医学国际使用情况分析
【摘要】 中医药属于世界补充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补充替代医学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社会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率、应用病种、使用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医学学情况等,探索提升中医药在海外的声誉和使用率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国际性; 补充替代医学; 中医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world medical market. The basis of globalization of TCM was to make su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 and the role that TCM plays. It will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nd reputation of TCM by analyzing the global usage rate, sort of diseases, social?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and medical economics of CAM.
Keywords: internationality;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起源、和成熟于的本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补充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它目前除需要发展自身理论和实践外,也需要在国际社会延伸中医药文化和推广其使用,并不断融入世界主流医学之中。
1 补充替代医学在国际社会的使用情况
1.1 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者显著增多 近半个世纪,各国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根据CAM定义的不同,美国成人使用者的比例从30%到62%不等。1990年调查发现,34%的人在过去至少使用过一次16种补充中的一种,补充替代医师每年大约接诊4.25亿人次,相关的费用为137亿美元,其中3/4为自费(约103亿美元)[1]。对2002年美国卫生调查问卷(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结果进行统计发现,36%以上美国人使用过CAM[2]。2004年美国患者自付费用达到每年400亿美元[3],而在1997年该费用为122亿美元[4],说明传统医药已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在英国,至少有10%的西医师运用补充医学手段治疗过患者。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调查表明,大约10%的人口在过去一年中接受过补充替代治疗,大约6.5%的人使用过以下五种治疗之一:针灸、顺势疗法、脊柱指压、整骨疗法或草药治疗[5]。
1.2 补充替代医药用于治疗的病种分析 在西方补充医药多用于以下情况:缺乏肯定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难以预测发展过程以及结果的疾病;与实质性疼痛、不适或者生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有关的疾病。例如,腰背疼痛是2002年美国CAM调查中最常见的疾病[2]。许多人认为CAM对于头痛、腰背与颈项疾病、绝经和妊娠相关疾病、风湿病、胃肠疾病、鼻窦炎、多动症、精神与神经疾病、癌症、艾滋病以及哮喘等更有效。有很大比例的人在慢性或威胁生命疾病过程中的某些时段使用CAM。另有调查显示,生活能自理的美国人中超过45%的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他们花费的医疗费用占到国家卫生保健支出的3/4[6]。因此,这类疾病是补充医学的主要病源并有巨大的潜在使用空间。
由于自费就诊于CAM医师的患者迅速增加,医疗保健政策的决策者面临将其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持续上升的压力。为此,英国中医药基金会以及约克大学卫生系等机构联合对寻求针灸治疗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以肌肉?骨骼疾病为首位病种(38.1%),接下来主要为心理疾病(11.2%)、全身性非特异性疾病 (9.1%)、神经系统疾病(8.2%)和妇产科疾病(7.6%)。这与1988年英国Nuffield信托基金调查所示的疾病谱相似,但占第一位的肌肉?骨骼疾病比例(47.3%)有了大幅下降,这可能与患者对针灸治疗作用的认识更加全面有关。该治疗费用只有4.7%由国家医疗保健体系支付[7]。
1.3 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与常规医学的关系以及患者与主治医师沟通的情况 西方民众倾向于将补充替代医药与常规治疗结合使用,美国调查表明就诊于CAM医师的大部分人同时就诊于西医师,而且就诊于常规医学较频繁者也更倾向于使用补充医学治疗。美国成人的少数人口(8.9%)占到传统医药使用者的20%,而他们就诊于CAM医师的次数占到全国所有6.29亿就诊次数的75%[8]。
与补充医学使用率猛增情况相对,患者并不主动与其主治医师就此进行沟通。美国1990年的调查显示72%的患者不向其主治医师提供有关同时接受CAM治疗的信息[1],直到目前,仍只有少于40%的病人能做到有效沟通。这就增加了医疗风险,如处方药与草药合用可能带来的潜在交互作用[4]。有研究发现,由于药剂师们接受过的科学职业培训也可能使他们对CAM治疗心存偏见,这可能是患者不愿与其讨论的原因[9]。英国国家普查发现,所调查的患者中有52%没有告诉他们的全科医师有关其接受CAM治疗的情况。对汇报与不汇报的人群进行分析,没有发现两者在年龄、性别、社会阶级、程度、总收入或种族方面的差异[5]。
2 发达国家补充替代医学使用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美国35~49岁人群的传统医药使用率(50.1%)最高,高于青年人(41.8%)和老年人(39.1%)。对数据进行二次挖掘发现65岁及以上老人有30%针对他们的主要疾病,在过去12个月中使用过至少一种传统治疗。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脊柱指压、草药治疗和饮食治疗、放松和冥想以及大剂量的维生素[10]。
而女性(48.9%)比男性(37.8%)更倾向于使用传统治疗[4]。首先,妇女比男性更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导致她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来增进健康与预防疾病[11];其次,妇女更有可能成为家庭的卫生保健管理人,这将影响家庭成员的卫生保健行为,特别是他们生病或在家时[12]。所以,妇女使用传统医药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家庭可能使用程度的指针。
调查还表明,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CAM使用也相应增多,使用者主要为中年人、受过良好教育者和高收入者[13]。其中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人(50.6%)多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36.4%),年收入高(超过5万美元)者(48.1%)多于低收入者(42.6%)[4]。这可能与传统治疗尚未完全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大部分治疗需要自费,而高收入者有更强的医疗支付能力有关。另有分析也发现受教育水平与传统医药使用呈正相关,被调查的高中毕业教育程度者有31%使用,而受过大学教育者其使用率增加到50%[14]。同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情况与所使用的传统医药类别亦有关系,贫困阶层的患者更多地使用大剂量维生素和祈祷方法;而非贫困阶层患者更多地使用“基于生物学的实践”(不包括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形神治疗”(不包括祈祷),“能量医学”,“手法治疗和基于身体的实践”等手段[2]。英国与加拿大的普查也表明同样的趋势[5,15]。
3 与补充替代医学相关的医学经济学研究
3.1 补充替代治疗的成本?效果研究 CAM疗法一般被认为是低费用而非高科技的治疗方法,并据此来支持其比常规医学更有经济价值。但目前缺少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补充治疗的费用问题,并最终形成严格的医药经济分析,这可能与其无形和间接利益难以评价有关[16]。2004年在英国进行了一项针灸治疗慢性头痛的随机临床试验和成本?效果分析。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针灸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增加了治疗费用。但是,研究者同时发现该费用的增长较英国国家健康中心(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推荐的其他治疗偏头痛的方法的费用要少[17]。
3.2 补充替代医学服务价格、医疗保险赔偿对西方民众使用的影响 在提供针灸、中药和指压按摩三种治疗的美国大型公立诊所内,对“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ies,即对卫生服务价格的改变做出反应的指针)进行了描述性与观察性的研究。调查以上三种服务涨价5美元(17%)之前与之后的使用情况。结果发现,以上三种治疗在涨价后一个月内的使用量全都下降,但针灸使用的下降相对很小,这可能与患者认为其疗效确凿或者马上能改善疾病症状有关[18]。同时,调查显示使用CAM的人群中,就诊8次或以上者有63%被全额保险覆盖。即高医疗保险覆盖率与高频率的CAM使用密切相关。而医疗保险政策在各州之间、各治疗计划以及不同CAM治疗模式之间各不相同。在21世纪初,脊柱指压治疗费用能被健康维护组织报销41%~65%,顺势疗法能被报销4%~11%,针灸能被报销9%~19%,按摩能被报销6%~10%[19]。
3.3 补充替代医学的使用被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后对医疗总费用的可能影响 华盛顿州是美国第一个要求保险公司涵盖所有得到政府许可的医疗执业者种类的州。研究发现虽然对补充医药有重大作用,但其服务的使用率与费用仍受到变化的市场力量的限制。因此,即使补充医学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但其执业者仍面临着两种考验,用可测量方法证明其有效性的科学考验和消费者价值观的市场考验。在这种经济环境中,CAM的利益相关者将不得不努力工作以保存他们的硕果[20]。
为考察保险对CAM使用的影响及CAM使用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美国研究者确定了两种卫生计划,即补充替代的补偿计划分别通过CAM执业者的“优先选择提供者组织”(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 PPO,会员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医护服务提供者,但是该计划会以较低的共付额即患者自费部分,来鼓励会员尽量使用与该医疗系统签约的优先医护服务提供者)和“维护健康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HMO,保费便宜,但投保者就诊的医生或医疗机构必须由保险公司指定,并严格限制医疗服务范围)提供。结果PPO计划中的使用率(1.2%)明显高于HMO计划(0.6%);但是,治疗的一年平均总费用相似(PPO为376美元,HMO为347美元), 而且两组中的每人每月的费用几乎相同(PPO为0.19美元,HMO为0.20美元);大部分CAM使用者认为该治疗很有帮助。由此可见,补充治疗的使用率和每人每月的费用并不像以往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报道的那么高;而患者对它的高满意度以及自我报告的止痛药使用的减少都提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检测其治疗的有效性[21]。
综上所述,要根据中医药的主要消费人群、消费心理、疾病谱和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有针对性地研发、生产中医药产品,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广告宣传和增强零售业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才能争取更大的消费人群,应对市场竞争。同时,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与理解,增强其使用的信心,才能扩大使用范围与治疗方法。再有,决定中医药能否在世界范围得到进一步认可并进入西方主流医学的关键因素在于以某种有效的方式证明其疗效,并通过长期监测使用和毒副反应情况以及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证明其安全程度并分析可能导致不安全使用的自身及外在原因。而且,更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使用医保能覆盖以及自费部分较少的医疗手段,因此中医药应以因地制宜的方法争取更多且更高比例地被各国医疗保险体系覆盖,这对于今后的作用重大。
【】
1 Eisenberg DM, Dessler RC, Foster C, et al. Unconventional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alence, costs, and patterns of use. N Engl J Med. 1993; 328(4): 246?252.
2 Barnes PM, Powell?Griner E, McFann K, et 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among adults: United States, 2002. Adv Data. 2004; (343): 1?19.
3 Eisenberg D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personal reflections on its content and im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5; 11(3): 10?15.
4 Eisenberg DM, Davis RB, Ettner SL, et al. Trends in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7: results of a follow?up national survey. JAMA.1998; 280(18): 1569?1575.
5 Thomas K, Coleman P. Use of complementary or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in Great Britain.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Omnibus survey. J Public Health (Oxf). 2004; 26(2): 152?157.
6 Hoffman C, Rice D, Sung HY. Person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Their prevalence and costs. JAMA. 1996; 276(18): 1473?1479.
7 MacPherson H, Sinclair?Lian N, Thomas K. Patients seeking care from acupuncture practitioners in the UK: a national survey. Complement Ther Med. 2006; 14(1): 20?30.
8 Wolsko PM, Eisenberg DM, Davis RB, et al. Insurance coverage, medical conditions, and visits to alternative medicine providers: 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 Arch Intern Med. 2002; 162(3): 281?287.
9 Cauffield JS. The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harmacotherapy. 2000; 20(11): 1289?1294.
10 Foster DF, Phillips RS, Hamel MB, et al.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older Americans.J Am Geriatr Soc. 2000; 48(12): 1560?1565.
11 Bertakis KD, Azari R, Helms LJ, 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t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J Fam Pract. 2000; 49(2): 147?152.
12 Umberson D. Gender, marital status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health behavior. Soc Sci Med. 1992; 34(8): 907?917.
13 Wootton JC, Sparber A. Survey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part I. General trends and demographic groups.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1; 7(2): 195?208.
14 Astin JA. Why patients use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ults of a national study. JAMA. 1998; 279(19): 1548?1553.
15 Fautrel B, Adam V, St?Pierre Y, et al.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 by patients self?reporting arthritis or rheumatism: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Canadian survey. J Rheumatol. 2002; 29(11): 2435?2441.
16 White AR, Ernst E. Economic analysis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 systematic review. Complement Ther Med. 2000; 8(2): 111?118.
17 Wonderling D, Vickers AJ, Grieve R, et al.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a randomised trial of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headache in primary care. BMJ. 2004; 328(7442): 747.
18 Sommers E, Porter K. Price elasticities for three types of CAM services: Experiences of a Boston Public Health Clinic.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6; 12(1): 85?90.
19 Tillman R. Paying for alternative medicine: The role of health insures. Ann Am Acad Polit Soc Sci. 2002; 583(1): 64?75.
20 Watts CA, Lafferty WE, Baden AC. The effect of mandating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services on insurance benefits in Washington State.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4; 10(6): 1001?1008.
21 Stewart D, Weeks J, Bent S. Utilizat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cost im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massage, and naturopathic medicine offered as covered health benefits: a comparison of two delivery model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1; 7(4):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