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脑出血83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活血化瘀;脑出血
脑出血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了中老年人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我们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脑出血83例,并设西药对照组做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纳入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争端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多有高血压病史。CT应作为首选检查。腰穿脑脊液多为血性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1.1.2病例资料收治的154例脑出血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1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3例,对照组71例。治疗组男51例,女32例,发病时间4~72 h,年龄39~73岁,平均57.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63例,脑叶出血16例,脑干出血4例;出血量5~40 ml,其中大量(>30 ml)22例,中量(20~30 ml)24例,小量(<20 ml)37例。对照组男45例,女26例,发病时间2~72 h,年龄38~74岁,平均58.1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出血53例,脑叶出血14例,脑干出血4例;出血量5~35 ml,其中大量20例,中量21例,小量30例。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意外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治疗组重型(31~45分)54例,中型(16~30分)20例,轻型(0~15分)9例;对照组重型50例,中型15例,轻型6例。
1.2 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2)保持呼吸道畅通;(3)吸氧,枕冰袋;(4)保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5)预防感染。
1.2.2治疗组初期(2~7 d)给服:大黄9 g(后下),厚朴9 g,枳实9 g,芒硝6 g,羚羊角粉3 g(冲服),钩藤20 g,黄芩12 g,川贝9 g,玄参15 g,桃仁15 g,当归15 g,水蛭6 g,丹参24 g,石决明20 g。后期给服:赤芍15 g,黄芪20~30 g,川芎15 g,川贝9 g,当归15 g,桃仁12 g,红花12 g,丹参24 g,水蛭6 g,鸡血藤30 g,全虫9 g。水煎服,每日1剂。若神昏不能服药者给予鼻饲灌入。加减:痰热甚加胆星、天竺黄,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阴虚者加生地、麦冬。
若有明显颅高压者,给予脱水、降颅压,血压高者可予降压对症处理。
1.2.3对照组采用西药综合治疗,给予脱水、降颅压、降压、止血、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对症处理。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制定的疗效判断标准。
1.3.1 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2)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1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2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3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4级:可站立步行,但需人随时照料;5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人照料;6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7级:植物人状态。
2结果
经过24周的治疗,治疗组基本治愈30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21例,无变化3例,恶化2例,死亡3例;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2例,无变化22例,恶化6例,死亡14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把脑出血归属与“中风”之范畴,认为本病主要与风、火、瘀密切相关,但在以往治疗中,对泻火熄风法用之较多,而活血化瘀法在急性期的应用较少,我们根据中医“祛瘀生新”、“血行风自灭”之理论,借鉴有的医生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本病[2-5],并结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出血不止;活血化瘀法可以祛除瘀血,清除血肿,制止再出血,并可间接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并能调节全身气血、抗应激反应[6],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脑出血的整个治疗过程中。
脑出血初期,患者多有烦躁不安,神昏,大便干结等,故治疗时宜在活血化瘀法的基础上加用清热通腑泻下之药,达到腑气得通,亢盛之火下泻之目的,可适当增加大黄用量,并加黑芝麻[7],使气血和平,血压下降,颅压降低,从而减轻脑水肿,预防再次出血,待病情稳定后,再予以益气活血化瘀法以善其后。
临床观察表明,该疗法疗效肯定,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除5例患者用药后第2~4天大便泻下次数较多外,余未发现毒副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进行药理、药效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
[]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1.
[2]杨可扬.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中风的诊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 (6):76.
[3]李忠敏.中药治疗脑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 4(21):112.
[4]马琳.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中风恢复期30例小结[J].中国医生,2007,45(21):75-76.
[5]曹锐.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1):18-20.
[6]郑国庆.出血中风急性期的治则治法阐发[J].中国医药导报,2006,17:256.
[7]王永兰,王志良,王宗芃. 自拟活血化瘀方辨证施治高血压病70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 (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