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口咽通气管的应用及护理现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蔓玲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口咽通气管;应用;护理

  口咽通气管又称口咽导气管,为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自口咽通气管问世以来,它已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安全装置[1]。近年来国内不少已应用于临床,学者们对口咽通气管的材料和结构、型号的选择和置管方法、置管后的固定、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对此综述如下。

  1  材料与结构

  1.1  材料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由弹性橡胶或塑料制成硬质扁管形人工气道,呈弯曲状,其弯曲度与舌及软颚相似[2,3]。目前有4种系统、两种类型:柔软的口咽通气管(规格:55~115mm),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规格:成人80~105mm),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10mm),双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气管(规格:40~100mm);两种类型即橡胶型和塑料型。橡胶型为黑色,柔软,中央有腔,具有方便吸痰、改善通气两种功能。塑料型为白色,半硬,中央无腔,两侧有小腔,具有改善通气功能,但吸痰不方便。因此,用塑料制成的口对口急救口咽通气管较为实用,其在通气效果、方便吸痰、易于固定、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减少交叉感染等方面均优于其它类型。

  1.2  结构  目前使用的口咽通气管有两种形状,一种是“S” 型,由口咽导气管、口盖及口外通气管三部分组成[4];另一种形状呈“?”。蔡振玲等[5]将“?”形的管腔前后径由原来的7mm增大到10mm,形状为弧形。马东晖[6]将ID 8.0mm或8.5mm的气管导管改制成口咽通气管,在置管、型号选择灵活多用、通气效果、咽部软组织损伤方面均优于传统形。杨旅军[7]等的带气囊口咽通气管(COPA),是在口咽通气道远端加一个气囊,近端加一个与麻醉机相连接的接口。COPA的气囊前端上部有一隆起,目的是在封闭咽部的同时,气囊隆起部分压迫病人的舌后部,以抬高会厌,保证气道通畅,并可进行循环紧闭式通气[8~11]。各形口咽通气管都具有各自不同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将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2  型号的选择与置管方法

  2.1  型号的选择  口咽通气管有多种型号,大小不等,在使用时要因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李秀凤等[12]、王玉珍等[13]认为测量病人嘴角到耳后下颌角连线的长度,据此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而张晶等[14]、陈海燕等[15]认为根据测量门齿至下颌的长度选择通气管。不管何种选法,合适的口咽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16]。因此,较为安全的选择方法是:宁长勿短,宁大勿小,因为口咽管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误入气管。

  2.2  置管方法  置管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17];另一种为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插入口腔,当其内口接近口咽后壁时(已通过悬雍垂),即将其旋转180°[18],借患者吸气时顺势向下推送,弯曲部分下面压住舌根,弯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后壁。虽然后者比前者操作难度大,但在开放气道及改善通气方面更为可靠。

  3  固定

  置管成功后,传统的固定方法为,用胶布交叉固定于面颊两侧,由于胶布受潮后,粘性下降,易于脱落,再者因胶布紧贴皮肤,粘住病人的毛发而产生不适感,甚至有些对胶布过敏者,粘贴处易出现过敏性皮炎或破溃。针对这些原因,郑泓等[19]将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口咽管翼缘两侧各打一个小孔,用绷带穿过这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部固定,解决了胶布固定存在的缺点。

  4  护理

  4.1  保持管道通畅  及时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误吸,甚至窒息。吸痰前后吸入高浓度氧,打开负压装置,插入12~16号吸痰管刺激病人呛咳后旋转退出吸痰管,达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20]。

  4.2  加强呼吸道湿化  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和灰尘[3]。也可适时经口咽管直接滴入蒸馏水,每天不少于250ml,或在吸痰时将5~10ml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然后吸出[21],也能达到湿化目的。

  4.3  口腔护理  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续放置于口腔内,但每隔2~3h重新换位置,并每隔4~6h清洁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22]。每天更换口咽管一次,换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3,22]。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同时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减少病人口腔及气道粘膜的损伤,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吸痰,另外安置口咽通气管时,由于刺激咽部,通过兴备迷走神经可降低血管压力和减慢心率,对于脑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压具有辅助作用[23]。

  5  结语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多方探索,技术日臻完善,了解并正确应用口咽通气管,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负担。

【】
    [1] 梁静涛.口咽通气管误入气管2例报告[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2):124.
  
  [2] 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53.

  [3] 魏秀君.口咽通气管在脑血管昏迷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药杂志,2005,12(1):123.

  [4] 彭刚艺.急重症护[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0.

  [5] 蔡振岭,李艳.口咽导气管的改进[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0,17(4):154.

  [6] 马东晖.气管导管改制口咽通气道及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7):433.

  [7] 杨旅军,俞素瑛,陈雄斌,等.带气囊口咽通气道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12):620.

  [8] Greenberg RS,Toung J.The cuffed oro-pharyngeal airway: a pilot study [J].Anesthesiology,1992,77:A588.

  [9] Brimacombe J,Berry A.The cuffed oropharyngeal airway for spontaneous ventilation anesthesia.clinical appraisal in 100 patients [J].Anaesthesia,1998,53(11):1074-1079.

  [10] Brimacombe JR,Brimacombe JC,Berry AM,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laryngeal mask and cuffed oropharyngeal airway in anesthetized adult patients [J].Anesth Analg,1998,87:1437.

  [11] van Vlymen JM,Wen Fu,White PF,et al.Use of the cuffed oropharyngeal airway as an altemative to the laryngeal mask airway with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 [J].Anesthesiology,1999,90(5):1306-1310.

  [12] 李秀凤,陈方璧,熊志云,等.口咽通气管用于改善脑血管疾病患者鼾声呼吸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杂志,2003,(6):19.
  
  [13] 王玉珍,王银孩,魏雁林,等.使用口咽通气管缓解昏迷病人舌后坠[J].南方护理学报,2001,8(4):30.

  [14] 张晶,蔡红玉,李春艳,等.口咽通气管结合吸氧管吸痰管在抢救心脏骤停时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杂志,2004,27(6):90.

  [15] 陈海燕,王斌,崔恩海,等.口咽通气管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杂志,2005,13(3):154.

  [16] 黄孝迈,秦文瀚,孙玉鹗,等.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11-212.

  [17] 黄海星.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法的临床应用与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4.

  [18] 吴红梅.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5.

  [19] 郑泓,李妍,李月,等.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口咽通气道固定的改进[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16(4):209.

  [20] 叶磊,邹利群,李明凤,等.口咽通气管在意识障碍病人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20.

  [2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7.

  [22] 熊敏,杨丽霞.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杂志,2002,8(8):619.

  [23] 周玲,余学,刘亚萍,等.浅谈口咽通气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