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雷惠新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7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50名健康自愿者为对照。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相比下降是否超过一个急性期标准差(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的标准差,本实验为0.325)将病人分为下降组和稳定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病人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时下降者预后良好,稳定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较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继发性纤溶状态和病情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病 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预后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特异降解产物,当血管内血栓形成时产生大量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活性继发性增强,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笔者对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动态观察,了解其在梗死后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01年4月~2003年2月收治、发病时间<7 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 例作为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龄(63±9.58)岁(53~75岁)。均为首次发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发病前无糖尿病、严重心、脑、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发病前<1个月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及影响纤溶活性药物。选择同期就诊的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排除心、肝、脑、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61±7.25)岁(50~73岁)。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观察组分别于急性期(发病<7 d)及恢复期(发病第14 d)清晨7∶00~8∶00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7 mL,缓慢注入含有0.3 mL枸橼酸钠(109 mmol/L)的塑料试管中,轻轻混匀。以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置-20 ℃低温冰箱保存待测。对照组抽血处理方法同观察组。

    1.2.2方法所有血浆标本在全自动血凝仪(CA?1500,日本Sysmex公司)上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然后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相比下降值是否超过一个急性期标准差,将病人分为下降组和稳定组,分别对2组病人的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2.3预后观察预后良好:意识恢复正常或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提高>2级,生活自理或部分自理。预后不良:主要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肌力提高<1级,生活不能自理。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见表1。

    2.2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见表2。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其他血栓形成性疾病相似,其发生的基础是血液与受损血管壁间的相互作用,当凝血系统占优势时发生凝血和血栓。血栓的形成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栓溶解,产生分子大小、结构不同的降解产物,其中D?二聚体为纤维蛋白原特异性降解终产物。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表明体内已有血栓形成,并且已发生了降解。D?二聚体是观察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2?3]。因此,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梗死体积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何,发病<24 h血浆D?二聚体即已升高,随病情5~7 d 达高峰,而后逐渐降低。这与临床中多数脑梗死患者发病5~7 d 病情达高峰、随后逐步稳定进入恢复期相一致[4]。本研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脑梗死病人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急性期下降,下降的患者预后良好,稳定者(下降不明显甚至上升)则预后较差。原因可能为脑梗死后脑组织损伤释放凝血因子以及颅内压升高,导致体内出现高凝低纤溶的失衡状态。为调节这一失衡状态,机体出偿性的纤溶活性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的D?二聚体随即升高,若体内凝血/纤溶失衡加剧,D?二聚体进行性升高,并在较长时间维持于高水平状态,病情加重。随着体内凝血/纤溶失衡的改善,病情趋于稳定,D?二聚体也逐渐降低。

    笔者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较直接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纤溶状态的变化,其变化可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41卷第3期雷惠新等: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

【】
  /[1/]陈清棠.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

/[2/]Lowe G D. How to search for the role and prevalence of defective fibrinolytic states as trigge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haemostasis epidemiologists view/[J/]. Ital Heart J, 2001,9:656?657.

/[3/]王建中,蒋栋. 三种血浆D?二聚体检测方法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7,20(3):169?171.

/[4/]向强,李昆,文亮.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25(7):64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