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6年4月上报的41例ADR分别从报告人、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者主要是医生(78.05%)和护士(19.51%)。在41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7例占41.46%,中药注射剂12例占29.27%。经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33例占80.49%。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结论:临床在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时,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抗生素;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
我国《药品管理法》明确提出国家执行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制度,2004年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我院于2005年正式实施上报ADR工作,并将ADR监测工作纳入到医疗质量检查项目中。本文对我院收集并上报的ADR进行分类,以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5年5月1日~2006年4月30日我院ADR报告共41例。对41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损害类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性别
41例ADR报告中,男25例(60.98%),女16例(39.02%),男女比例为1.56∶1。患者年龄3月~13岁,其中年龄<1岁4例(9.76%);1~3岁19例(46.34%);3~6岁9例(21.95%);>6岁9例(21.95%)。
2.2 ADR程度及转归
41例ADR报告中,一般ADR 37例(90.24%),其中2例为新发现的ADR;严重的ADR 4例(9.76%)。转归结果:治愈33例(80.49%);好转8例(19.51%);对原疾患影响不明显的38例,病情加重2例,病程延长1例。
2.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和例次
结果见表1。引起ADR的药物以抗生素和中药注射剂为主,占70.73%。表1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和例次(略)
2.4 引发ADR的给药途经
41例ADR中,静脉给药33例(80.49%);口服给药6例(14.63%);局部外用1例(2.44%);肌肉注射1例(2.44%)。
2.5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2。ADR主要以过敏反应引起的皮肤及附件损害和全身过敏症状为主。表2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略)
2.6 导致严重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3。表3 严重ADR药物及临床表现(略)
2.7 报告人及职业
医生报告32例占78.05%,护士报告8例占19.51%,药师报告1例占2.44%。
3 讨论
3.1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
41例ADR报告中,主要由抗生素与中药制剂引起,与有关报道[1?2]相一致。抗生素ADR发生率(41.46%)和涉及品种数均居各类药物之首。这与我院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其中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偏大、起点偏高等也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其中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的ADR较常见,而毒性较大的氨基糖苷类因临床使用谨慎,无ADR报告。中药注射剂的ADR 12例,占29.27%,仅次于抗生素。由于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未能分离出成分单一、能够定性定量的有效物质,因此很难确定其中是否有导致ADR的物质存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和提取工艺也有待完善,因此,临床使用中易发生pH改变、色泽变深、杂质增加、产生沉淀等现象,从而导致ADR的发生。我院复方毛冬青注射液由于其中含鱼腥草成分,且ADR发生率高,目前已停用。
3.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
41例ADR中,以静脉用药的发生率(80.49%)为最高,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甚至出现了休克等症状,这与目前临床静脉给药较滥有关。静脉注射方式是诱发ADR和合并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3]之一。国内外也大力提倡口服途经给药,即使重症病人使用静脉用药后一旦病情缓解应采用序贯疗法,改用口服给药,以减少静脉用药并发症及ADR发生的风险机率。
3.3 ADR的临床表现
41例ADR中,涉及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较高,变态反应性皮肤损害多于毒性损伤,与有关报道相一致[4]。一方面说明皮肤损害是ADR的主要反应,另一方面由于其他系统或器官造成的损害可能较为隐匿,不宜察觉,因此上报率较低。
3.4 报告人的职业
从ADR报告来源分析,医生、护士上报较多,药师报道仅1例占2.44%(患者因出现ADR而退药),参与临床查房的药师至今尚无ADR报告,说明在ADR上报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协助督促医护人员上报ADR病例,对于防范药物中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干预作用。
【】
[1]苏秀琴, 张志清, 王川平. 3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1): 22.
[2]刘彩虹, 任爱红, 王 丽. 我院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 54.
[3]黄 祥, 冯 颖, 梅 巍, 等. 安痛定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性[J]. 药房, 2002, 13(10): 614?615.
[4]黄晓英, 梁荆芬, 刘翠兰. 172例门诊留查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 2007, 13(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