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辨证重在望舌(附370例脑病临床观察
作者:张建宾,曹东升,李建国
【关键词】 脑病;望舌;中老年人
[摘要] 脑病,中医称为中风,为危重病疑难症之一,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病率、致残率均高。本文通过临床370例分析辨证分为:痰阻型、食滞型、阴虚阳亢型、瘀血型等,总有效率达91%,并且从当前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分析了脑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从病机上以“后天之本衰于先,先天之本亏于后”遇有情致过激,痰热交作,则导致脑病的发生。同时,从脏腑经络的关系,论述了舌与五脏的关系,特别是舌与心脾关系更为密切,并引用古代医家的名句:论证了脑病在危重时刻望舌的重要性,通过望舌对脑病的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脑病;望舌;中老年人
脑病,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历来被视为危重病、疑难症之一,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因辨证复杂,致残程度高,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察舌验苔,以舌象为主,对脑病进行辨证施治,收到了特殊疗效,临床治疗370例,根据舌象把其分为痰阻型、食滞型、阴虚阳亢型、瘀血型等,总有效率达9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70例脑病患者中,男207例,女163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31岁,平均67岁。本组370例中均有脑CT诊断报告,其中脑出血134例,脑梗死157例,脑血栓形成58例,脑萎缩14例,脑外伤7例。
本组中根据舌象分型:痰阻型188例,占50.8%,食滞型106例,占28.6%,阴虚阳亢型66例,占17.8%,瘀血型10例,占2.7%。370例脑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伴有昏迷者179例,语言障碍者156例,意识障碍者138例,口眼歪斜者89例,合并有高血压者201例,心功能不完全或冠心病者236例,糖尿病者41例,高血脂者149例。
2 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八钢辨证,以舌苔之有无辨虚实:有苔者为实证,无苔者为虚证,舌苔不完全而成花苔者为虚实夹杂证。
2.1 实证
2.1.1 痰阻型(188例)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腻,伴有偏瘫,失语,甚或昏迷,头晕沉重,肢困乏力,脉弦滑,沉而有力。治以化痰通络,方以温胆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白术、天麻、胆南星、菖蒲、僵蚕、水蛭、枳壳、竹茹等。若苔白腻伴有自汗,便溏者,加党参、黄芪;若苔黄腻伴有恶心者,加黄芩、黄连;若苔上有紫点、紫斑者,加丹参、赤芍、川芎等。
2.1.2 食滞型(106例) 舌质淡红或深红,苔厚腐,或白或黄或灰黑,或润或燥,伴有偏瘫,昏迷,纳差,便闭,治以通腑醒脑,方以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橘红、薄荷、菖蒲、郁金等。苔润者去芒硝,加大白、茯苓;苔燥黄或黑起芒刺,重用大黄,且后下,以荡涤肠胃积热。
2.2 虚证
2.2.1 肝阴虚而阳亢(43例) 舌质红,无苔或舌两边无苔,舌体硬,舌面润、光滑,伴有头晕、目眩、失眠、视物不清,偏瘫不语,头重脚轻,脉弦数有力。治以平肝养阴潜阳,方以建瓴汤加减:生山药、生地、代赭石、怀牛膝、生龙骨、生龙牡、杞果、生白芍、当归、柏子仁等。
2.2.2 肾阴虚而阳亢(43例) 舌质红、舌面光而无苔、干燥有裂纹、舌体瘦小活动不灵,伴有偏瘫、不语、头痛、头晕、失眠、烦躁、耳鸣耳聋、烦热盗汗、脉细数。治以育阴清热,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生地、山药、丹皮、当归、玄参、麦冬、龟板、茯神等。
2.3 实虚夹杂
2.3.1 气虚血瘀(7例) 舌质紫暗、舌中间无苔或薄白苔,伴有头身疼痛、偏瘫、乏力、纳呆、脉沉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地龙、桂枝等。
2.3.2 阴虚血瘀(3例) 舌质暗紫,舌两边无苔、中间薄白苔,伴有偏瘫、头晕、眼涩、昏花,治以养阴活血通络,方以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杞果、麦冬、当归、丹参、赤芍、地龙、全蝎、鳖甲等。
3 结果
3.1 治疗评定标准 经过治疗,症状明显减轻,偏瘫痊愈或好转,生活能够自理,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本组中有效337例,占91%,无效27例,占7%,死亡6例,占2%。
4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74岁。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偏瘫,口眼歪斜,面赤,数日未解大便。脑CT报告:大面积脑梗死。查舌质红,苔厚而黄燥,脉沉实有力,辨证属腑热内结,扰乱神府。治以通腑清脑,用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0g(后下),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山栀10g,黄芩13g,橘红15g,薄荷6g,菖蒲15g,郁金15g,鼻饲给药,服药3天,大便2次,色暗,初硬结,后溏,舌质转为淡红,苔为薄而黄腻,神志清醒,口歪减轻,偏瘫无明显改变,此时腑热虽下,而痰热未尽,给以黄连温胆汤加姜汁、胆南星、竹沥、僵蚕、蜈蚣等祛痰息风通经之剂,住院23天,神志清晰,纳食正常,大便每日1次,偏瘫明显好转,可以自主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而出院。
例2,患者,女,63岁。患者右侧肢体瘫痪,伴有头痛、失眠、烦躁、血压28/16kPa,脑CT提示:脑梗死。查舌质红,无苔,舌两边绛红,脉弦证属肝阴亏虚,肝阳上亢,治以滋养肝阴、平肝潜阳。方药组成:生地、生白芍、杞果、麦冬各15g,当归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怀牛膝30g,柏子仁15g,服药5天,舌质淡红、舌质两边红绛减轻,舌光滑无苔,头痛、失眠、烦躁均减轻,血压降为18/10kPa,照上方续服5剂,舌上生薄苔,舌两边仍无苔,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血压稳定。阳亢虽平而肝仍不足,给予一贯煎加减21天,痊愈出院。
5 体会
5.1 脑病病机新说 脑病的发生,近几年来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究其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饮食中肥甘油腻之品增多,滋补营养之品滥用,使身体从小就出现肥胖、营养过盛,况且运动锻炼者寡而养尊处优者多,从而导致后天之本脾胃虚弱。中老年人年逾4旬,先天之本肾气虚弱,真阴亏乏,后天之本衰亏于先,先天之本继衰于后,一遇情志过激,心火暴盛,肝阳亢奋,累及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受阻,“中焦如沤”,肥甘油腻滋补之品在胃中滞留相“沤”,渐而化热,聚而生痰,痰热交作,久而化腐生浊,气机被阻,浊气不降,必上逆而冲于脑,脑乃清净之府,主宰元神,被浊气相扰,清浊不分而昏仆不醒,痰阻经络而偏瘫也。由此,脑病的发生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而致。
5.2 舌与脏腑的关系 舌通过经络广泛地与脏腑联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等。而尤以舌与心脾的关系更密切,心主神志,主血脉,而舌体血液循环丰富,舌的灵活运动,调节语言,且舌为心之苗窍,心的功能状态首先从舌上反映出来,舌又为脾之外候,舌苔为胃气熏蒸而生,舌苔又反映脾胃功能的强弱,吴坤安云:“舌上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而生也”。章虚谷云:“舌上薄苔,为胃之生气,有似地上嫩草,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也”。舌通过经络与脏腑紧密联系,脏腑的病变,必在舌的相应部位反映出来,而导致苔质的变化,舌象成为反映体内脏腑变化非常灵敏的标尺,尤以心脾为准。
5.3 舌与脑的关系 脑,中医称为奇恒之腑,而把脑的生理和病理同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心主神志”,而把魂、魄、意、志、神五种神的不同表现分归于五脏,脑与五脏紧密联系,五脏与舌紧密联系,由此推之脑与舌亦紧密相连,医学证明,舌上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分布、有大量的嗅觉感受器,都受大脑中枢的支配,脑病发生由脏腑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所致,舌能确切地反映脏腑的病变,而尤以心脾最为明显,因此脑病亦必能从舌上得到反映。
5.4 四诊之中望舌更准 脑病多半有昏迷、不语、意识障碍等,不能亲述病情,代述不能详尽,且脉象在病情危之际,真假无定,此刻只有望舌最为确切可靠,成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曹丙章云:“辨舌较诊脉为确,因脉夹皮肉,而舌则亲切显露,脉随寒热变化,真假无定,而舌则不乱丝毫也。”《临证验舌法》指出:“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舌可验。”
当然,望舌在脑病的辨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不是唯一的,舌苔亦有假象时候,在临证中还要全面参照,综合分析,细心观察,认真审证,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