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烈权,黄建华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方法  对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季节、妇科手术、外伤、烧伤、肿瘤、TPN、感染、糖尿病、局部病变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恰当地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病因;预防;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6年9月我院诊治的56例(69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常见病因及治疗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1996年6月~2006年9月收治且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69条下肢),男37例,女19例,年龄34~78岁,男女比例为1.9﹕1,左下肢34例,右下肢9例,双下肢13例,左右比例为2.1﹕1。6~8月份发病者有27例, 23例有高血压,7例为胃肠道手术后行TPN,6例有糖尿病,5例为妇科手术术后,4例为下肢骨折,4例合并大隐静脉曲张, 3例为合并烧伤, 3例为合并淋巴瘤,2例合并足部真菌感染,1例合并腘窝囊肿, 1例合并痛风、关节炎。本组 56例(69条下肢)均有下肢肿胀、淤血、活动障碍等表现。

    1.2  检查  本组47例(52条下肢)行彩超检查,17例(25条下肢)行大隐静脉逆行静脉造影,其中中央型21例;周围型25例;混合型10例。凝血时间延长者4例,凝血功能缩短者9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者13例。

    1.3  治疗方法  本组49例(60条下肢)采用溶栓、抗凝、扩管、解痉、抬高患肢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同时根据病因及诱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及治疗,2003年6月我院引进介入治疗仪器后对7例(9条下肢)进行介入治疗,给予溶栓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1.4  结果  全组56例患者治愈9例,好转45例,死亡2例,2例均为原发病恶化所致,1例为大面积烧伤,1例为胰腺手术。1例并发出血,经治疗后出血停止。54例患者中32例得到随访,随访率59.30%,随访时间1个月~4年,平均1年。5例在1年内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

    2  讨论

    2.1  原因分析  (1)年龄:本组患者中老年患者28例,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活动减少,还合并有大量基础疾病,尤其是高血压心脏病等,静脉血流速度滞缓,白细胞附壁,血小板在局部聚集粘附沉积在血管内膜上,构成血栓。(2)季节:本组有27例患者发病均在6~8月份,提示在该季节气候炎热,汗液蒸发较多,血液浓缩明显,血液粘稠度增加,是血栓形成的好发因素。(3)妇科手术:本组有5例患者为妇科手术术后,妇科手术时误伤髂静脉和物理损伤均可导致血管内膜的破坏,使组织因子释放加速血栓的形成[1],另外,手术后盆腔感染亦明显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5例患者中有3例合并白细胞增高也说明了这一点。(4)外伤:下肢带的骨折时患肢的肿胀、压迫、血管损伤、患肢制动、手术刺激等大大增加了血栓发生的几率。(5)烧伤后患者须长时间平卧,俯卧位下腹部垫海绵垫时,直接对髂股静脉压迫,大面积清创时的机械性刺激,输液时反复静脉穿刺及留置插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坏死物质的吸收,全身炎症反应中大量炎性介质的释放[2],水电解质失衡等因素促使了血栓的形成。(6)肿瘤:本组中有3例患者合并淋巴瘤,肿瘤本身的物理压迫及肿瘤代谢产物使血细胞表面负电荷消失可使血液凝聚速度加快[3]。(7)TPN的广泛使用,长时间深静脉置管,不恰当的经深静脉输液,使临床当中出现了不少医源性的深静脉血栓。另外,感染、糖尿病、局部病变在本组病例中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预防及  消除疾病的好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鼓励患者经常作足伸屈运动和早日离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安全切实有效的措施[1]。手术中注意保护周围血管,术后加强导管护理,注意每日更换输液器,消毒管周皮肤、更换敷料,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置管和封管时必须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降低刺激性药物浓度,避免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是减少医源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深静脉栓塞早期症状易隐匿,因此要求观察病情,并重视患者主诉,一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需立即做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或者静脉逆行造影来确诊使深静脉栓塞,并给予相应治疗,一般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值得注意的是,我院通过引进介入治疗仪后,通过介入溶栓,使该类患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一个理想方法。

    【】

    1  徐秋霞,王松,赵永志.血栓栓塞性疾病.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93-94,108-109.

    2  盛志勇,杨宗城.烧伤治疗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3-107.

    3  戚仁铎,王友赤.诊断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