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的数据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1
【摘要】 了解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关系,以解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为其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相关和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5种模型中进行拟合。结果: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正相关,比较切合模型2。结论: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 数理统计 回归分析
探讨畜间布鲁氏菌病对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影响,提示人畜布病发病率的关系,可以用数字理清思路,解释疾病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布病的流行提供数据分析上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法对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率进行数据分析。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数据来源于当地疾控制中心以及,见表1,2。
1.2 方法
采用相关和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线性模型和可化为线性模型的5种模型中进行拟合:① Y=α+βX+ε; ② log(Y)=α+βlog(X)+ε; ③ log(Y)=α+βX+ε; ④ Y=α+βlog(X)+ε; ⑤ log(Y1-Y)=α+βX+ε 。表1 1998~2005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情况(略)
1.3 资料处理
应用S?Plus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和补充,进行数据分析。表2 1998~2002年畜间布病监测结果(略)
2 结果
2.1 模型的选取
综合考虑5种模型的拟和结果以及拟合直线图和残差正态检验图可以看出,此组数据比较切合模型②,即模型类型确定为: log(Y)=α+βlog(X)+ε模型。5种模型的拟和分析表见表3。表3 5种模型的似合分析表(略)
其中Y为人间布病的发病率,X为畜间布病的发病率。复相关系数R2=?(i-)2?(yi-)2是衡量响应变量与响应变量估计值之间拟合效果的一个量化指标,其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拟合的效果越好。
2.2 模型的拟合与论证
按照模型log(Y)=α+βlog(X)+ε进行拟合得到的结果为:log(Y)=-5.7131+0.5444log(X)+ε,即:
=0.0033x0.5444 。拟和参数显著性检验表见表4。表4 参数显著性检验表(略)
其中参数α,β是模型log(Y)=α+βlog(X)+ε的参数;参数估计值是由数据拟合模型得到的各个参数的估计值;t值是在假设参数值就是的条件下,参数的估计值除以参数标准误所得到的值,因为这个量服从t分布,所以这个对应的值称t值;P值是以t值为临界值按t分布得到的概率值,如果P值很小,则拒绝假设,即认为参数值不为0。实际问题中方程的参数值不为0被认为是响应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方程有意义,称为具有统计显著性。此模型中的P值均非常小,参数以P<0.0005与0有显著性差异。方程具有统计显著性。 2.3 预测与控制
根据畜间布鲁氏菌病的控制标准,当畜间的阳性率达到1%以上时,即认为布鲁氏菌病已经流行,此时按照得到的回归公式即可估计人间布鲁氏菌病有0.0033%的发病率。当畜间的阳性率达到3%以上时,即认为布鲁氏菌病已经暴发,此时按照得到的回归公式计算即可估计人间有0.0059%的发病率,应该按此数字积极进行此地区的一系列防治措施。若某区域人间有发病,比如十万人口的区域有一人发病(排除外地染病),可得到畜间可能已有0.109%的发病率,应及时进行畜间检疫、免疫等综合防治措施。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危害严重。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一度进行快速增长期,感染病例大幅度增加,感染途径复杂多样化,波及的人群越来越多,虽然已经控制住,但并未根绝,有许多不明之处需要研究。根据以往关于流行强度、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季节分布等研究明显发现,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有着很强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人间出现布鲁氏菌病病例,一定在畜间有活动性疫源。畜间疫情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是一个较难的问题[3]。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监测资料和数据分析发现:① 人畜布病的关系模型适合log(Y)=α+βlog(X)+ε模型,拟合结果为:log(Y)=-5.7131+0.5444log(X)+ε;② 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即畜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增大时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也增大;③ 按照拟和结果,畜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对数增大一个单位时,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对数增大0.5444个单位。可参照此数据进行疫情控制。
建议今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住畜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确保布鲁氏菌病疫源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掌握疫情动态,降低人群感染率,增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保护养殖人员的生命安全。
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的关系,分为模型的选取、模型的拟和与论证、预测和控制几个步骤进行研究,可以找到人畜布鲁氏菌病发病隐藏的相关关系,拟和与疾病流行特征较适合的模型,为控制布鲁氏菌病提供数据分析上的依据,对疾病的研究起到作用、促进疾病防控。
【参考】
1 赵秀红,张彤,孙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布鲁杆菌病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地方病学杂志,2007,26(3):312~312.
2 张彤,费春楠,李颖.1998~2002年牡丹江市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23(1):73~74.
3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2):100~104.
上一篇:物理分析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