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与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取健康组100例,单纯糖尿病组65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组47例,对各组血中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各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较单纯糖尿病组以及健康组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慢性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脂、以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均是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定期监控有关指标对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糖尿 血红蛋白 血液流变学
目前糖尿病(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日益增加,是糖尿病的病程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病理因素,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冠心病其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1]。然而,糖尿病患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引发冠心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与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所致的血脂紊乱,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2~4]。据此本研究对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对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的认识,为疾病早期的诊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健康组:100例来自于武汉大学中南体检中心确定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健康者,男性60例,年龄31~61岁,女性40例,年龄39~65岁。糖尿病组:65例,其中男41例,年龄45~70岁,女性24例,45~80岁,经检查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组:47例其中男性29,女性18例,年龄50~77岁,根据WHO诊断标准甘油三脂(TG)≥1.7mmol/L和(或)总胆固醇(TC)≥5.7mmol/L确诊为高脂血症, 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诊断标准。以上各组病例均为2005年6月~2006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住院患者。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空腹12h抽取静脉血,以EDTA-K2抗凝试管收集标本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肝素钠抗凝试管收集的标本测定空腹血糖,血脂指标,以3.8%枸橼酸钠抗凝试管标本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1.2.2 试剂与仪器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方法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在日本SYSMEX公司HLC-723 G7型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定,试剂为原装试剂盒。以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试剂由上海申能公司提供;以直接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脂蛋白(a),均由日本第一化学试剂公式提供,生化检测均在美国abbott-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检测均受控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卫生部室间质量评价计划。血液流变学检测在赛克希德SA6000血液流变仪上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1.1系统处理,各数据以x±s表示,不同分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HbA1c、FBG和血脂指标比较
DM合并高脂血症组、糖尿病组(DM)、健康对照组HbA1c、FBG和血脂指标比较见表1。各组之间FBG和HbA1c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DM伴高脂血症组、DM组血中HbA1c,FBG与健康组比较其结果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或P<0.05),DM伴高脂血症与DM比较,HbA1c,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而FBG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血脂各项指标结果分析,DM合并AS组TC、 TG、 LDL-C 、 Lp(a)水平较DM组与对照组均升高,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1),而DM组与对照组之间上述指标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别意义。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在3组之间统计学无明显差异(P>0.05)。表1 各组HbA1c,FBG和血脂指标比较(略)
2.2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各组之间全血(高、中、低)切粘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DM伴高脂血症组、DM组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较健康组明显增高(P<0.01或P<0.05);DM伴高脂血症,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细胞压积较DM增高(P<0.05);血液沉降率在3组之间统计学中无明显差异(P>0.05)。表2 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略)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紊乱[5],随病程的易发生AS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组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血脂代谢紊乱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糖尿病合并AS密切相关。DM组,DM伴高脂血症组血清中HbA1c、FB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同时伴随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等指标升高(P<0.01)。DM伴高脂血症组与DM组比较,显示HbA1c、TC、TG、LDL-C、Lp(a)、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单纯DM组(P<0.05)。支持DM患者易合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观点[6]。其发生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长期慢性高血糖、高白分比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发生冠状AS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英国Turner RC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HbA1c每升高1.0%患冠状AS的危险就增加11%[7]。
②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引起脂代谢紊乱是AS形成的主要原因,其特征为TC、TG、LDL-C、Lp(a)增高,而HDL-C减低。氧化的LDL-x可被巨噬细胞摄取而形成泡沫细胞,参与AS形成,而且氧化的LDL-C对动脉内壁有毒性作用,直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Lp(a)是导致AS形成的另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它是AS斑块中重要的脂质成分,Lp(a)可与血小板(PLT)结合[7],促进PLT的活化,使血小板的聚集性增高,从而血液黏度增高。由于血液黏度增高时,血流变慢,血小板易分布于血流的外周,更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高脂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环素(PG-I2)能力有所下降,血小板对PG-I2的敏感度也使血栓烷A2(TX-A2)作用相对增加,结果促使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素(T-PA)和纤溶酶原合成下降,因此也引起总纤溶活力降低。另一方面,高脂血症时伴发的因子FVⅡa 、FVⅢ和FXa的活性增高,尤其是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增高,可显著促进凝血功能增高和纤溶抑制,使机体处于高凝高黏滞状态,而致使血液粘度等指标的升高,血液流动变缓,血液的异常流动,又会导致动脉狭窄的进一步发生、发展。
③ 糖尿病时由于糖代谢紊乱,体内氧化自由基产生增加,机体抗氧化系统功能减弱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又可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从而加快AS的形成,可见DM并发AS有着明显的相关性[9]。
④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导致微循环障碍。在微循环中血液粘度主要受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的影响,血糖和血脂含量增加时可使血粘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毛细血管中形成微血栓,使血液流动受阻。血液粘度增高造成组织供血不足和缺氧,使小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或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慢性高血糖、高HbA1c、高脂血症、以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均是DM合并发生AS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对DM患者上述的高危因素应予以积极的预防和,减少DM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 王颖,叶迎春,沈志祥.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相关因素的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4(3),271~273.
2 Michinori I , Kotaros , Hideya Y , et al.Influence of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on cardiovasculas disease mortality : findings from the Hawaii-Los Angeles-Hiroshima study.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02,57:61.
3 田声放,李长贵,康维强,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糖耐量变化的关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2,18:289.
4 张丹凤,夏向南.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39(2):210~212.
5 鄢盛恺.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82~184.
6 马立萍,单卓华,岳钢军. 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探讨.北京医学2001,23(1):53.
7 Turner RC , Millns H , Neil HAW,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on-insulin-dependent diahetes mellitus: United Kin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BMJ1998,316:823.
8 张丽霞,高三阳,王学荣,等.心肌梗塞和脑梗塞脂蛋白(a),血小板,蛋白激酶C变化.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259.
9 Hideki A,Katsuto T , Fusao K.Comparison of rise factors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cerc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coronary heart,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00,1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