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的角色和作为--浅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的快速,许多中小型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有创新网络特性的产业集群。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策创新主体,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新型化与“三农”问题、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政府与之间的关系,纠正人们的一些错误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城市发展特色的创新网络,对提升城市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他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因素,虽然不是创新活动直接参与主体,但在积极营造区域发展的创新环境、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创新、有效规范地方市场行为以及挖掘区内潜在创新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中小型城市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方案进行“筑巢引凤”的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要素作用,对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关键作用。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小型城市政府主要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特许经营等扶植政策来吸引外来投资的。这往往会取得良好的吸引投资效果。随着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逐渐突出,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也曰益显现。据统计,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却不高。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个百分点,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标准水准的两倍多,主要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准高40%。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绿地退化、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前有许多中小型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促使政府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依赖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方向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往往忽略生态文明建设,但发展观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强调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片面地把经济发展当作“单纯追求GDP数字增长”这一发展误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目的在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作为区域网络中政策创新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对企业或行业进行审批时,衡量其经济价值、科技含量和对本地经济拉动能力等指标固然重要,但这些还不能作为政府决策的最终评判标准。政府在对引进项目进行整体评估时,应该把生态安全同样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政府可以启用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生态安全评估,进而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利与弊。政府决策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如果政府能够在收集项目生态安全信息方面下足工夫,那么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决策失误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损失是可以减少甚至是能够避免的。
二、新型工业化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
一个地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成为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产业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农业化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带动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这是与我国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将有利于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具体来讲,在物质装备方面,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各种现代化农业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增产,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型城市中,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许多中小型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经济往往占较小比重,而这大部分都来源于县域工业经济。目前,尽管地方政府对县域工业经济有很多扶持政策,但制约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因县域工业经济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无法享受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投资、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和企业资信登记不高而融资难度大,等等,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中小型城市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从而影响了中小型城市中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也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需要政府进行抉择,因其网络的本质,政府要运用合力,用好工业、农业两种资源。中小型城市政府往往财力、物力有限,而在目前中小型城市对农业创新投资能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不可能以工业、农业共同领跑区域经济。在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政府应充分寻找和发挥地区优势,以现有科技水平、工业基础为起点,发展有区域农业特色的支柱产业。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进行工业化经营,用工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利用,即以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如,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以农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产业、以中草药为原料的药品产业等,从而形成“农业一工业”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地方政府在促进“农业一工业”一体化的同时,一方面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开发产品附加值高和高产、高效、低能耗的新产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申请专利,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另外,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政府在通过各种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更要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应当以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地方产业战略为导向,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最终表现为提高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使“三农”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三、政府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关系
区域创新得以维持和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来源,不仅能够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以通过培训劳动者和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网络中知识和技术扩散,使网络内的技术创新容易发生。目前,因地缘因素或原因,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多数设于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国内的一流大学和研究能力强的科研机构更集中于发达地区。中小型城市中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往往面临着经费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网络中技术创新源头作用的有效发挥。
政府作为产业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者,主要是以政策手段来服务地方经济,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当现有区域经济中的大学或科研机构不能满足产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创新需要时,就需要政府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提升自身的科技服务能力内部是用政府扶持、社会资助、投入等方式,在产业集群较为成型或要求技术更新频率较高的园区建立共同技术研发中心,在集群内形成技术研发投入的规模优势,以攻关项目和鼓励自主创新为方法,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成果共享。外部就是以政府为纽带,促成地方产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相结合,一方面使产业技术更新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劳动力。
传统的政府与科研观念契约认为,政府对科研的支持主要是对大学和其他公共科研机构的投入来开展的。政府将资源配置决定权和大部分控制权投给家自己,不但使科学家具有学术探索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而且由科学家进行科学系统的自治和管理。这种模式给予了科研机构很大的自由性,同时也增强了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由于科研转化为直接经济效益存在着转化周期,使得科研成果不一定能够立即满足社会和产业需求。所以,政府要根据地区发展需求和地方特色,依靠地区优势,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适合当地的短期、长期科研规划,资助重点的和亟需解决的科研项目,从而实现政府从科研项目资助者向科研项目管理者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政府是以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身份,通过与企业协会、公众利益代表以及科研机构的共同磋商来完成的。
四、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一个理想的创新环境,必然是基于完善的知识流通体系,产官学研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与交流,相关政策与法规能够鼓励创新与保障创新者的利益,同时还有充足与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支持。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是创新环境的建设者和完善者,企业是实现创新发生的最直接主体。在提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社会中,政府是指导和帮助企业发展,而不是干预和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
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本质是一种规则的形成。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政府对企业制定规则,使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如政府用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外部资本注入本地产业,用完善的法规体系保护企业技术创新得到的知识产权,用融资政策或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投入所需的科研经费以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用积极的人才政策帮助企业留住所需的高级人才等,都是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发生提供资金、法律法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意愿。政府对于企业施行的这种政策扶持即规则的制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使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每个主体能够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各项活动能够有序进行,使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技术更新速率加快。即:规则决定秩序,秩序影响效率。
在中小型城市的区域创新网络中,企业创新意愿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创新活动所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这一现象在风险性高的新兴科技产业中尤为明显。如果在本地技术联盟无法形成或企业所持资本规模无法满足技术升级需求时,政府要根据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来分担企业部分创新风险。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投入政府科研基金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从而达到技术创新或产业升级的目的,二是引入风险投资市场,用经济杠杆自发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代理人,在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指导过程中,需要将公众获益多寡以及公众长久利益能否得到保障作为政府决策的原则和对企业功过的评判标准。公众利益因政府决策得当满足和保障,社会则会长冶久安;相反,则会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对企业行使行政权力时要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