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的发展需要以职业化为保障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9
一、 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客观必要性
审计机关是国家唯一的专职监督机关,承担着综合经济监督职能,推进职业化管理是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
第一,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必须推进审计职业化。一是履行《宪法》赋予职责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是1982年新修订《宪法》确定的,《宪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国家审计机关是唯一在《宪法》中作出具体规定的政府机关,这充分体现审计监督在国家整个监督制衡机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推进国家民主法治的要求。二是强化人大监督的要求。《审计法》和《监督法》都规定,审计机关每年要受政府委托向本级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且向社会公布。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从而把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三是服务党的执政理转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特别提出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保证党政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审计机关从1999年开始推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界定领导干部对违法违规问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为各级党政加强干部管理提供了依据。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质询、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相结合,更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从而有效地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综上所述,审计是宪法设立的监督制衡机制,是人大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干部监督的重要措施,审计更接近权力运行的中心,这要求审计人员要既懂经济,又懂政治,善于从加强权力的制约监督的高度,着力推进审计工作,因此,必须用职业化来巩固和维护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二,审计监督的综合性决定必须推进审计职业化。根据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审计机关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对管理使用国家资金(包括国家外债)或国有资产的国家机关、国有、国有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审计机关是综合经济监督机关。一是监督的对象复杂。既有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又有对人员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二是监督的单位众多。凡是管理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国有资产的所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其有企业不分行业。通常情况下,一个审计机关会面临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审计单位。三是监督的内容多样。审计监督内容不仅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而且包括与此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执行预算收支、建设管理、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等经济活动。四是监督的作用综合。通过审计监督要达到维护财经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廉政建设的目的和作用。审计监督的综合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是具有高度复杂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既要全面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懂、经济、管理知识;在综合能力上,既要具备业务工作能力,又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在思维意识上,既要有审计职业思维意识,善于发现问题线索,又要具备宏观分析意识,善于着眼全局,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因此,必须用职业化的管理方式,才能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复合型、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确保履行好综合经济监督的职责。
第三,审计监督的法制化决定必须推进审计职业化。《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处理处罚。目前,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工作法制化水平越来越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颁布的《审计法》, 审计署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同时审计署还根据审计法制定了若干审计准则,以规范审计程序,从而形成以宪法为基础、审计法为核心、相关准则为补充的审计法律体系。二是制度更加健全。审计法既是实体法,又是程序法,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不断细化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的内部程序、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工作管理,用制度化把法制化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审计工作中。三是审计行为更加规范。审计要做到依法确定审计对象,依法实施审计项目,依法处理审计问题。审计监督的法制化,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高度的法治精神,忠于《宪法》和法律,敢于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守审计纪律,保守审计秘密;既要有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又要有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善于发现问题线索,切实承担审计责任。因此,必须严格职业化要求,保证审计执法的客观公正。
综上所述,审计机关要有效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必须推进审计职业化。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审计机关一方面面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人大政协的关注、社会公众的期望;另一方面面临审计任务重与人员量少质弱、开创性工作与缺乏激励机制的矛盾,更加迫切需要通过审计职业化来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二、国家审计的需要以职业化为保障
我国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类、专业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公务法对于具体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但目前,现行审计机关公务人员是按综合类管理的,没有按专业技术类或行政执法类对待,这种管理分类难以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利于保证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按照一般公务员的选人用人标准,主要侧重于公务员基础知识考核,不能满足审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胜任审计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审计人员,除了具备一般公务员的基本条件外,还应有扎实的财会、审计专业知识,较强的法规、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而且,最好有较丰富的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因此,一般公务员的用人标准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职业胜任。
二是不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积极性。审计人员本身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按照一般公务员的行政职务晋升和职数限定,一方面不能保证优秀的审计人员得到职务晋升,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优秀的审计人员未必是称职的行政领导干部,一些优秀审计人员晋升为行政领导干部,反而造成能力和使用的错位,不能人尽其才发挥作用,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三是不利于审计队伍稳定和壮大。一个成熟的审计人员是长期审计实践锻炼的结果,是审计机关的宝贵资源,也是其他单位甚至外资、中介机构等高薪争取的对象。按照现行公务员管理办法,将难以避免审计人才的流失,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发展。此外,其他国家机关人员可以相对交流,但审计机关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交流和回避应重点在全国审计机关系统内进行。审计队伍不能稳定,就必然难以发展壮大。
四是不利于加强审计人员管理。审计人员行使行政监督执法权,如果管理监督不严,就会产生执法不公甚至以审谋私问题,从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监督,要求审计人员严格依法办事、保守国家秘密、工作严谨细致、自身清正廉洁,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审计机关自身廉洁。然而,一般公务员管理办法在职业准入、工作程序、纪律规范、职业道德要求方面还不适应审计工作要求,也不利于实现温总理提出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自身建设目标。
三、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审计职业化就是要借鉴国际上推行审计职业化制度的经验,按照公务员法职位分类的规定,根据审计工作专业性强以及行政执法的特点,将审计公务员作为特殊类管理,推行审计官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置职务层级。根据审计工作对不同业务环节或类型的要求,设置审计职务层级。二是建立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职业条件选任审计人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职称资格等。对不符合审计职业条件的审计人员,采取一定程序、方式淘汰,退出职业队伍。三是建立职业准则。包括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审计人员的职业监督,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水平。四是建立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审计人员职业权力和职业地位,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法定程序,不得对审计人员免职、撤职、辞退和处分。建立审计人员职级晋升、撤销和职级待遇标准,激励审计人员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形成一套伴随审计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始终的审计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
审计职业化不是8万审计人员的个人经济待遇问题,而是事关审计队伍建设,事关审计监督职责正确履行,事关宪法确定的特色审计制度实施,乃至事关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推行审计职业化制度的经验,按照公务员法职位分类,参照我国司法、海关和驻外外交机构职业化做法,研究制定中国审计职业化制度框架,并选择部分省市进行审计职业化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国推行。
上一篇:审计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政府环境审计的内容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