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9
国有内审工作的有效性是指内审机构履行职能作用的程度、引起企业领导重视的程度,以及取得的监督效果。当前在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过程中,有的内审机构被精减、有的被削弱或淡化,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内审工作的实践与体会,就当前影响内审工作 有效性的几个问题及对策谈点粗浅认识。 

  一、影响内审工作有效发挥作用的几个因素

  1、定位不准,对内审职能的认识模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起来。起初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的代言人,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而当前受这种观点影响,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职能之间的界定就有所模糊,致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企业灵活经营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一方面使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一方面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2、独立性不强,影响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 

  目前,国有企业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它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密切相关。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作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地贯彻执行。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便失去了权威性,成了企业可有可无的职能部门。 

  3、整体素质偏低,与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1)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后续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2)审查方式单一,审计时效性不强;(3)审计手段落后,机程序审计、信息审计涉足甚少;(4)审计报告质量欠佳,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5)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作风不扎实; (6)审计理论钻研气氛不浓,对国际内审准则、内审发展状况、经验技术等知识了解甚少。 

  二、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要解决国有企业内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使其在市场的大环境下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议采取如下策略: 

  1、突出“内向性”,摆正内审位置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依附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只能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代表企业对内实行经济监督,强化服务职能,确保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贯彻实施。内部审计的内向性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代替外部审计。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监督机制,属企业外部的经济治理行为,由政府审计机关和国家派驻企业监事来进行。同时,企业外部监督力度的加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促使企业从内部管理中挖掘潜力,改进管理,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励机制中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内审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把握独立性,发挥内审职能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因此,在企业建制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监督对象无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有效发挥审计作用。当前, 内部审计应突出监督、评价、服务职能,发挥监控、参谋和建设作用。(1)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经营领域扩大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活动复杂化的需要,通过对企业及其所属单位会计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资本保全控制系统、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等的经常性审计监督,为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健全内控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日常监控作用;(2)适应企业多层次分权管理和新时期企业(单位)负责人监督管理机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内部分公司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施审计监督,正确评价其经营业绩、管理水平、经济责任,为企业内部干部管理、考核、使用提供依据,发挥内审的评价参谋作用;(3)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深入开展经营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发挥建设性服务作用。 

  3、注重实效性,提高内审工作水平 

  内审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内审发挥职能作用的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效果。主要包括: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查处问题的充分性和层次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审计建议、审计决定被采纳和实施的程度和效果。提高审计的实效性途径:

  一是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从企业实际、内审自身力量、队伍素质结构出发,选择企业当前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调整部署力量,加大审计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做到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机和信息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内部审计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份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三是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实现审计工作实效性的基本保证。越是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面临挑战的时候,越要重视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择优引进、强化培训等各种方式,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内审队伍,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同时,内审应结合实际, 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审计制度,以加快内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步伐。 

  总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只有依附于企业的而 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源动力。内部审计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发挥有效作用,确立应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