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倪颂文 时间:2010-06-30
  [摘 要] 知识和创新愈来愈成为持续高效的不竭动力,成为其走向国际市场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使民营企业的创新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创新的一种习惯,并以知识 产权的战略加以包装和运营,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未来可持续增长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一、引言
  
  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在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战略中,浙江民营企业从制造和经营皮鞋、服装、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等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入手,在国际市场中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目前,全省95%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浙江省70%以上的GDP,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撑点。[1]所以,分析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近年来,在面对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中,浙江不少民营企业遭遇了知识产权纠纷、反倾销调查等新问题的打击,使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而“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在过去20年以来凭借的最大优势即灵活的机制、块状经济的集聚和专业市场的营销正在逐步淡化甚至消弭,仅仅依靠低水平模仿、低成本取胜的竞争策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缺乏长远的竞争力,长此以往,还会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民营企业正面临着传统经营模式的一个新的转型,已经到了一个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地位,以创新决高下的新阶段。企业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结合的重要性,适时制定应对措施并有效付诸实施,以克服民营经济固有的缺陷,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
  
  二、自主创新内涵与知识产权战略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崛起,必须走自主创新之道。
  然则何为自主创新?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五种创新的理论,它的意义在于把创新与市场结合在一起。[2]1995年在欧盟的《创新绿皮书》中对创新的定义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内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成为可能。
  因此,创新不能简单阐释为创造新的东西,它更强调的是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至今的创新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就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本文中民营企业的创新主要指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技术创新。而在创新前冠以“自主”并非意味着自力更生地完成所有创新活动,它强调的是创新的出发点基于本国和本国国民的利益,相对应的创新主体是在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其进行的创新活动既可以是本土企业独立完成的,还可以是本土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创新。但不管是何种创新,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市场化过程中,本土企业都应当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最终受益方。这就需要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包装和运营结合起来。
  知识产权是将知识产权化了的无形资产,体现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就是将创新成果从科技优势转化为受保护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了企业的知识资本,成为企业体现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战略即指为实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相关权益,建立有效运作的知识产权制度而进行的全局性谋划和采取的重要策略与手段。由于企业的创新成果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表现出来,如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等,企业的战略也应该围绕自主创新形成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管理和保护战略,确保自主创新在知识产权的盾牌下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
  
  三、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代表,分析其在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中存在的“软肋”,建立起应对的有效战略,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逐渐走向成熟和壮大。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且缺乏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意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成功创新,多源于市场选择下的创新,而不是基于市场和产业的有意识创新。因此,由创新压力驱动下进行的创新具有偶然性、被动性,缺乏持续的支持和制度保障,存在创新领域较为狭窄、创新成果的实施转化计划性不强等问题。而且,由于缺乏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以致创新成果侵权与被侵权的风险较高。据浙江省2007年专利数据显示,申请量达6.89万件,授权量达4.21万件,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专利并不是来自企业。[3]另据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在363家企业2238项自主开发的专利中,转让他人的仅为4项,转让收入4万元;许可他人的仅8项,许可收入30万元。[4]这反映了浙江企业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不多,市场化的更少。所以,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但从创新后申请专利以及实施的调查情况看,其创新方式还是流于表面。主要表现为“口号式”创新,“跟风式”创新,“闭门造车式”创新等形式化创新,在创新的战略管理体制、创新意识的超前性和计划性以及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等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是未有实质性的改革。
  2.自主创新研发投入较少,尤其是前瞻性基础研究领域。创新难的主要瓶颈还是资金问题,这也是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破解的世界性难题。据浙江省抽样调查,高达38.9%的企业反映资金缺乏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困难。[5]虽然浙江省2007年新评上的61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去年的研发投入是3.05亿元,占销售额的3.69%,远远高于全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0.5%的强度,且超过了发达国家3%的比例。[6]但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有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一般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R&D投入水平平均不到0.5%。[7]另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浙江的19万家制造企业中,仅有6%拥有自己的专利。而这19万家制造企业当中,多数为民营企业。[1]由此可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精英研发投入及自主创新能力堪与国外企业相比,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和能力与国外企业差距仍然很大,有些企业即使投入新产品的研发,也较注重于短期项目,对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研究则很不够。
  3.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的实战型人才欠缺。为了在同国外同行企业的竞争中享有成本优势,粗放型的企业往往寻求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同时也扼制了企业创新的活力,再加上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不但留不住人才,还可能造成技术的流失。通过对1000家浙江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以上的员工只占到23.97%。[8]技术人才尚且欠缺,对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引进更是不足。而在国外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其技术开发投入和从事技术开发的人数占全社会的70%以上,如美国的IBM公司仅专利工程师就有500余人,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外围为知识产权服务的工作人员达1500人。[9]此外,民营企业在需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时,经常会面临社会供应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4.自主创新方法传统,导致创新水平较低。创新方法意指创新的技巧与套路。据统计,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大约有60%~70%的奖项是因观念和思路、方法与手段的创新而取得的。[10]如在创新中对专利的利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利用好专利文献可以节约40%的科研经费及60%的研究开发时间。[11]但相当多的民营不善于利用知识产权的信息,在技术开发前没有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起点低、耗时长、费用高、效率低。另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被调查的企业中仅仅18.10%的企业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在企业生产的新产品中,只有不到半数的产品是自己研制的,17.41%的新产品是仿制的。[12]由于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民营企业主要处在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大部分关键性环节和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的跨国集团手中。
  5.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不强。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因缺少知识产权保护而导致损失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有所加强,出现了通领科技集团的中美知识产权胜诉第一案等可喜现象,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开始建立或筹备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但其负责知识产权业务的管理机构,不少还是由其他管理部门兼顾。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制度化或制度化程度不高,直接导致创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如海关是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采取边境保护措施的重要部门,但有近半数的企业不知道可以通过海关保护与进出口有关的知识产权,被调查企业中请求海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多,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总署申请备案的更是少数。[13]此外,民营企业在国外的知识产权申请落后,以致创新成果被侵权时得不到外国法律的保护,这也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产生严重的制约。所以,就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在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上运用国内和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的能力还需加强。
  
  四、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
  
  虽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具体需求和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创新与知识产权结合的良好习惯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习惯的培养:
  1.创意与知识产权意识结合的习惯。意识决定行动,源于激励。创新习惯的养成,首先在于头脑中创新意识的培育,可以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口头、书面、、电视广播、创新竞赛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途径,营造企业全体职工创新文化的氛围,使其成为向传统挑战,向主流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权力挑战的创意摇篮,并将创新的意识知识产权化。即在创意之初,形成创新目标成果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利用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知识产权报、知识产权信息网等提供的先进技术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在通过检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领域和确立研究、开发项目,不仅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还可能做到在避开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定期的创新宣传必须结合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使所有的员工都在创新的氛围下把知识加以产权化的理念去发明创造,由此形成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使得企业个人的推动式创新逐渐转变为团队习惯性创新的体制,以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展、调整或转型的需要。
  然而,仅有意识还不足以转化为行动,所以企业激励机制的形成也至关重要,除了要有意识充分利用政府对于企业创新和专利申请以及示范企业等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外,企业还必须建立自身的激励制度,包括金钱、物品等物质的激励和岗位的升迁、嘉奖等精神的激励。如对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者或持有人进行股权激励,明确其对有关知识产权享有部分或全部的所有权,就是集股权分配收益和股东地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另外,企业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发明创造人,还应包括知识产权所有人、创新成果的转化者以及提出创意者。
  2.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分工协作的习惯。分工协作产生效率。在化的企业模式中,分工合作依然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在创新的知识产权领域,由于知识产权对大多数企业尚属新生事物,没有形成规范的知识产权部门,甚至没有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因而技术创新人才往往因欠缺创新成果实施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有效保护带来了困难。因此,民营企业不仅需要创新人才,还要配备相关的知识产权人才,以形成两方人才在自主创新领域的阶段化分工和协作的习惯,并建立如海信集团般的“尊敬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的良好人才管理机制。但对于部分经济实力欠缺,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更应注意的是整合人才战略的运用,“世界是平的”[14],人才的分工和协作在信息社会中也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而要学会充分利用全球人才,由社会中介机构或科学院所等完成创新和知识产权人才的分工协作。如浙江省已有50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全国50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5]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即便暂由不隶属于企业的人才完成分工,在经济实力许可的情况下,还是应当在兼顾社会人才利用的基础上,及早建立自己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群体,以便于随时加强两者的合作,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追踪保护。
  3.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主要指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创新成果的存在形式有多种选择,如发明创造成果可采取技术秘密的方式存在或申请专利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权或获得奖项、发表等。然而,对于创新成果而言,必然有其最佳选择,所以企业无须一律强调所有创新都要以专利的形式存在,或因专利的有限保护期限而都选用商业秘密的存在方式,或在有创新成果时急于评奖或参展以获奖等形式存在,此种种行为选择的前提是对创新成果的相关知识产权知识有了充分了解后,或在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建议下,才作出的对创新成果参与市场竞争最恰当存在方式的理性选择。避免为完成当地政府的专利指标等原因而盲目申请追求专利数量,或因评奖、论文、参展等行为冒使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申请专利机会的风险。因此,对创新成果要加以知识产权意识的引导,形成首先考虑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习惯,以便于后续的在知识产权战略包装下的转化、管理和保护的运作,形成创新成果的有效实施和利益的有效回归,再从回归的利益中提取持续的创新经费和奖励,从而形成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成果转化——利益回收——创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4.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中形成配套知识产权的习惯。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通过合作、许可实施、转让等方式尽快地转化为实际的利益,会极大地丰富和激励技术创新过程,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资产的交易提供条件,从而进一步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创新投资,以促进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和加快资本的扩张步伐。所以,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益日渐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在创新技术形态的每一次转化中伴随产生的各种创新的知识资产的存在形式,是否已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状态。比如从产品研发到包装设计,从服务提供到市场销售,从许可使用到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和创造出大量的知识产权。而不少企业只注重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而忽视成果在开发、推广、销售等过程中涉及的其他诸如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等配套知识产权保护的习惯,以致在被侵权后因知识产权配套措施不完善而失去了使用知识产权战略防御和攻击的法律武器。所以,企业必须建立促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交易机制,并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在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图纸、说明书等方面的配套防御措施,使创新产品在知识产权的全面包装下入市。
  5.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规范保护的习惯。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长期稳定起作用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制制度和有效机制。因此,在前面已提及的知识产权在创新成果的存在形态、市场化的每个过程中的防御作用后,还是有必要建立起集信息收集、追踪、分析、评估、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于一体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正泰集团制订了在技术、人事、财务、投资、营销等重要部门和特殊岗位(文秘、档案、财会、打字等)上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正泰的创新成果。所以,企业在创新成果进入研发时,就须开始搜集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研发过程、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在成果进入市场后建立追踪、预警机制,分析比较对手情况以及必要时根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规则和我国的知识产权,选择采取行政或司法的保护,即求助于知识产权的相关部门或起诉法院进行维权,其中涉及创新成果进出口的,尤其要重视海关的知识产权备案和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方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在强调保护好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还要加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保持联系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动向和新,适时调整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
  
  五、结语
  
  美国《财富》杂志在分析全球最具竞争力企业的成功经验时认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可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自主创新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企业家及其管理层。如果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支持,创新的立项、研发投入、转化和保护都会困难重重,且创新和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选拔,战略的制定和有效运作也在于管理层。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强所有企业家及其管理层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必要的相关知识培训,才能带动整个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快速成长起来。目前,在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战略习惯的形成只能依靠制度的规范,其落实也主要依赖制度的检验。而由于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自身意识和知识的局限性,该战略的推行之初还有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甚至采取一些强制的检验标准。如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层是否具备企业家必要的基本知识进行考核和奖励,并建立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包括制度的订立和实施,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专利数量、转化效益、员工培训时间、知识产权专业人数等具体的评判标准。并在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和每年的年检年审时由具有知识产权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对企业的创新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的建立和运行进行审核。借此强化所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规范,达到自主创新成果的效益最大化,这也将逐渐使民营企业的被动型、适应型创新变为主动的有意识的创新,并以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化的示范民营企业为楷模而向全国推行,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
  [1] 杨威、张乐.浙江多数民企专利申请意识淡漠[EB/OL].经济网,2007-04-21.
  [2]约·阿·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浙江省知识产权局.2007年专利统计数据[EB/OL].浙江省知识产权网,2008-04-21.
  [4]吴晓锋.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偏科”——来自浙江高院的调研报告[N],法制日报,2007-04-23.
  [5]杨文利.分析: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要跨三道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03-13.
  [6]陶魏斌.浙企研发投入超发达国家 研发力决定竞争力[N].每日商报,2007-11-12.
  [7]上海市工商联.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调研报告[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单东.浙江省民营企业考察报告[EB/OL].
  [9]张沙琦.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10] 赵敏,吴珏.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11]毕春丽.构建知识产权损害预警机制——中外知识产权案件之争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5-09-15.
  [12]浙江省工商联.关于推进浙江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研报告[J].浙江工商,2005,(12).
  [13]童兆洪.民营企业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4]托马斯·弗里斯德罗.世界是平的[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15]何景伟,等.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八大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