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协调
[摘 要] 集群化成为当前中小的主要趋势,内部控制则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健康运营。二者在特定条件下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集群化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协调。关注中小企业集群化走向,调整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思路,是保证中小企业集群效率及内部控制效果的前提。
[关键词] 集群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协调
近年来,在强调了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等大企业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集群化引起越来越多理论学者的研究兴趣。所谓中小企业集群化,是指中小企业朝着集群的方向演化和发展的过程;而中小企业集群则指在业务上(产业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中小企业在特定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西方国家产业布局的现实提供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客观证据:在美国,微、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影视娱乐业集中在好莱坞,互惠基金、软件群落集中在波士顿,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中在纽约,汽车设备及零部件集中在底特律,房地产开发集中在达拉斯,保险业集中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钟表业集中在密歇根,新材料、能源集中在匹兹堡,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中在西雅图;在德国,汽车业集中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集中在法兰克福一带;在意大利,金属阀门、磁带集中在诺瓦拉北部,丝织品集中在伦巴第的科莫,家具业集中在贝尔加莫,钢铁业集中在布鲁西业,黄金首饰加工集中在阿雷佐和维琴察。瑞士、荷兰、英国也有类似情况:如瑞士的制药公司集中在巴塞尔,荷兰的花卉业集中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一带,英国的拍卖业集中在伦敦市的几个街区。在,中小企业正朝集群化方向发展,浙江省的海宁皮件、义乌小商品、宁波服装、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中小企业集群已具有一定规模。
一、内部控制与中小企业集群理论
(一)中小企业集群理论
19世纪末,马歇尔(A·Marshall)提出中小企业集群理论,1998年,波特(M·E·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集群和新竞争经济学”,将企业集群理论推向新高峰。中小企业集群理论主要有三大流派。
1. 外部经济理论
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外部经济概念,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企业集群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在马歇尔看来,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提高大型机械的利用效率方面也很有价值,还有利于集群内人才市场的建立。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在分析产业生产成本时引入的,其实质是“小企业集群”理论,同时,这一理论并非完美,因为它立足于产业角度的分析。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但没有认识到企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2. 集聚经济理论
区位经济学家提出集聚经济理论,旨在指导投资区位的选择。韦伯(A·Weber)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一书,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属于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各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属于高级集聚阶段。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企业集群。胡佛(E·M·Hoover)在《经济活动的区位》中也将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企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也讨论了企业集群理论,认为企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企业家的发展。
3. 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把企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企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在波特看来,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波特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集群对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其一,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条件下,从集群中获得益处;其二,企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其三,企业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业与发展。
(二)集群化条件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是一种最优化、最理性的作业方式或作业标准,也是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是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经审计人员理论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许多中小企业已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中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前仍相对欠缺,例如企业负责人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观念差、内部控制方法不、循规守旧、不能适应环境要求等等。
当前,中小企业出于长远发展目标自动集结成群,朝着集群化方向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化为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外部环境,群落中优势内部控制效应成为促进中小企业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的巨大原动力,而内部控制建设又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合理保证,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以及集群化效率。集群化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内部控制作为中小企业达到相应目标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也由于其控制环境的变化而受到相应的冲击。因此,集群化条件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以何种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其控制环境的变化,这关系到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内部控制手段和思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二、中国中小企业集群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集群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处于小城镇的企业集群,如广东南海、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专业镇;二是处于大中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IT企业集群;三是依托于大企业的“中心卫星型”中小企业集群,如山东中小企业集群。随着中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增大,中国中小企业集群未来演变可能呈现三大趋势:
(一)中小企业集群根据市场竞争需求会发生裂变、整合、延伸和提升
中小企业集群是一个信息流丰富的运动体,随市场变化而变化,在未来更强调专业性生产基础上,中小企业集群原有产业可能依环节分解,进行市场细分,由一个产业区裂变为若干个更具专业特色的小产业区;整合包括内部整合和区际间布局分工整合。根据工商年检,1999年、2000年两年,浙江省企业消亡近10万家,2000年度平均每天诞生71家,消亡175家,净减100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部整合程度。延伸主要是指在巩固现有专业化特色集聚的基础上,向相关产品集聚延伸。提升主要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提升档次,改善运作方式。
(二)企业组合不断地由地域封闭状态向空间最佳组合演变
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前期,地缘、人缘都处于封闭状态,企业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为基础,高度集聚只是供销员满天飞,以人流带物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根据市场竞争需要逐步以开放取代封闭。今后,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计中心、营销中心以至投资决策总部外迁,设在国内外最佳区位。这是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正确而合理的选择。
(三)以循环经济为依据的中小企业集群将迅速发展和壮大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与传统线性经济“淘汰——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不同,它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化提供了战略性理论模式,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中小企业可以以循环经济模式按照自身在循环体中所处位置结成企业集群,彼此共同生存和相互影响发展。由于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作用必然以市场调节的方式予以体现,对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势必会得到相应政策支持或税收优惠,从而迅速发展和壮大。这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世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大趋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的一个客观趋势,而基于循环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更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单个中小企业自身独立运营然后通过采购或销售与市场发生关系到多个中小企业基于业务或需要而自动结集在一起形成集群,中小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内部控制作为中小企业达到相应目标的一系列手段和方式,也由于其控制环境的变化而受到相应的冲击。笔者认为,集群化条件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主要会发生如下变化:
(一)内部控制层次增加,从而引发对内部控制更加严格、规范的要求
中小企业集群模式有许多种:有些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于业务上的共同联系而形成,有些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于区域优势而形成。无论最初的何种模式出现的中小企业集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内在各个中小企业之间会形成紧密的联系:除了原先的传统购销业务,互相借贷、融资、合作投资、共创品牌等方式会普遍存在。中小企业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必然倾向在集群内部寻找有业务关系的投资合作伙伴。这样,在集群内部,有些中小企业进行对其他个体的投资,有些则接受投资,有些则既是其他法人的投资者,又作为另外法人的受资单位出现。因此,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突出。内部控制从广义上讲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组织的控制;二是组织内部的控制。人们普遍关注和探讨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都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控制,即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而集群化条件下,由于相互投资频繁,投资者对受资中小企业的控制作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相关问题也被纳入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范畴。这种内部控制层次增加,明显涵盖了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整体运营的控制,从而引发对内部控制更加严格、规范的相关要求。
(二)集群内中小企业互动关系导致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呈现“放大镜”效应趋势
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控制主体与控制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身运动。在集群化条件下,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单纯个体变动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关系。即集群内部某一个体的变动会引起其他个体的连锁变动反应。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也会呈现“放大镜”态势:即某一中小企业建立了严谨、规范的内部控制系统,会影响其投资单位及被投资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从而提升整个中小企业集群的内部控制水平,这是一种良性的内部控制机制。而如果某个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松懈、执行较差,同样会影响其相关兄弟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从而降低中小企业集群整体内部控制水平,这是一种恶性内部控制机制循环。鉴于这种规律,集群内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有一个特殊的标准。可以以集群中心企业为核心(集群中心企业是指在中小企业集群中或是依靠其业务优势或是依靠其管理优势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并对中小企业集群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企业),建立类似企业集团的松散型控制体系的内部控制机制,使每个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都纳入核心企业监控范围,以保证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控制层次的提升。
(三)集群内“虚拟企业”出现,中小企业组织控制亟需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企业组织也变得越来越精干灵活,越来越不固定于一定的场所、地点、时间和成员,许多企业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由共担风险、共享“市场和忠诚的顾客”并各具专长的合作伙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组织。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由于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大量“虚拟企业”,这类企业的组织结构看上去不像金字塔,而更像一个蜘蛛网。虚拟企业的场所、人员灵活多变,使得中小企业原有的以直线职能制为代表的多层次垂直集中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实际需要,组织扁平化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而形成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
(四)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其内部控制目标涵盖可持续发展目标
传统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项: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促使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提高经营效率;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企业的经营目标应既包括盈利与增值,又包括可持续发展。此处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指国家、社会的宏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指中小企业自身的长久和持续发展。内部控制目标之一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应包含在内。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各经济组织都应以循环经济的最基本原则为基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将这些原则融入内部控制建设中,使控制目标涵盖可持续发展目标,从中小企业内部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保证循环经济集群的健康发展。
[]
[1]Michael E. Porter: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December 1998, pp. 77-90.
[2]林汉川.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李明辉.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上海会计,2002,(7):49-50.
[4]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5]夏恩·桑德.会计与控制理论[M].方红星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7]鲍丽娜.民营经济发展与竞争力提升[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