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八大错误管理理念批判
内容摘要:在已经进入后WTO时代的今天,我国面对外资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要想生存和,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改正自己的一些落后甚至错误的管理观念。管理观念是经营管理活动的先导,脱离管理观念谈论管理实践都是空谈。在当前我国企业界,克服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的八大管理通言势在必行。
关键词:文凭拜物教 劣币驱逐良币 大就是好 关系就是一切 营销万能症 候鸟式投资 业绩论英雄 乌托邦情结
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全面的市场竞争,许许多多的企业逐渐走向成熟,摸索适合自己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发展道路。但是我国企业界开放的时间太晚,依然存在诸于文凭拜物教、劣币驱逐良币、大就是好……等陈腐和错误的管理思维和观念。在进入后WTO时代的今天,如果我国企业界的这些所谓的通言不加以纠正和克服,将会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甚至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文凭拜物教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信条是“金钱就是一切”—货币拜物教,即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以剩余价值的多少作为取舍的一个基本标准。现在许多企业在聘人、用人、确定薪资报酬等方面是以有某种学历或某几种资格证书作为取舍的一个基本标准,对此有人戏称为“文凭拜物教”。文凭不等于水平,也不等于能力,文凭、证书固然重要,但能力更重要,更何况具有滞后性呢?很多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一方面积极与高校合作,按照他们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培养学生,开展订单式教育;另一方面不问文凭,只要通过他们的专门测试就录用。外资企业的这种做法就是打破文凭的崇拜,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实用性。在管理越来越务实的年代,那些盲目崇拜文凭的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反思,转变用人观念和态度。
劣币驱逐良币
在金本位时代,货币流通领域内曾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人们同时拥有质量不同的两种货币时,出于拥有财富多少的考虑,人们就会把质量差的货币用于流通,而把质量好的货币收藏起来不用,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领域内质量差的货币驱逐质量好的货币。无独有偶,在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许多企业的领导把企业内的员工分为三类:人才、奴才、蠢才。人才固然好,但不敢用,因为能力太强,害怕夺自己的江山;蠢才不能用,因为他们不会干事而害了自己;奴才最好用,既听话又能做事。由于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每一个领导都有一个管理宽度,所以企业最高领导用奴才,奴才再用奴才,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出现了。这种用人机制会造成“奴才驱逐人才”,使得有真才实学的“千里马”受到不学无术、只会投机钻营、阿谀拍马之徒的制约和抑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大就是好
按照西方学的理论,成本、利润确实和规模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许多企业领袖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来企业并购、多元化经营搞得热火朝天,为争夺名义上的行业第一闹得面红耳赤。做大规模、争夺第一可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也可能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进行的炒作。我国很多的企业挖空心思搞大规模,争夺行业第一。前几年,康佳就和长虹“谁才是中国彩电业的红太阳”而闹得不可开交,而生产热水器的同城兄弟万和和万家乐为争夺第一居然造假证书。其实规模大、知名度高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规模太大,超过了最佳规模经济点,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增加成本,降低利润,而且内部管理难以协调,遇到风险不易改变经营方向。
关系就是一切
继19世纪中期公共关系学成为较成熟与完整的体系后,注重与顾客、员工、政府机构、新闻媒介等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成为公共关系学的核心内容。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关系营销等成为了企业界的流行色。“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顾客成本的3倍”,“企业80%的价值是由20%的员工所创造的二八理论”,“企业家要长三只眼睛:一只眼睛盯市场、一只眼睛盯内部管理、一只眼睛盯政府”以及“成也新闻媒介败也新闻媒介”的理念或言论,使得“关系就是一切”成为了中国企业界的金科玉律。特别是在受到儒家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以“差序格局”来处理人际关系原则的国度里,关系更有特殊的重要性。旨在提高顾客融洽度和忠诚度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花里胡哨的计划和措施实施了一个又一个,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只注重庸俗关系的建立和培育,而不注重内提素质、外树形象的基础工程,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是行不通的。
营销万能
企业的生死成败、资源重心,全压在市场营销一个环节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企业产品销售不好时,增加业务员,广招经销商,争夺广告标王;当产品因成本太高而定价过高时,企业会采用供应链管理,压缩运营成本;当产品质量不够理想时,企业会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当企业销售渠道不畅、顾客抱怨企业对他们关心不够时,企业会采用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实行全员公共关系。总之一句话,营销万能。实践证明,这类企业即使成长起来也不具备强有力的抗风险能力,一遇到突发事件就容易走向败落。
候鸟式投资
候鸟式投资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如果通俗一点说就是到处投资、浅尝辙止、多元化经营。似乎不仅是我国企业喜欢候鸟式投资,这大概是全球许多企业存在的通病,像可口可乐这样势力雄厚的企业都曾经搞过候鸟式投资,那么像我国许多一夜之间暴富的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业绩论英雄
尽管我们十分反感“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观,可是在崇尚理性的社会里,我们往往会发现,人们总是以业绩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得失。韦尔奇是成功的,因为他任职的20年中将通用电器公司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250 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300亿美元。胡志标是失败的,因为他把爱多整垮的同时还搞商业欺诈。任何人的业绩成为他们是否成功的标尺,人们对他们的评判也会因为他们业绩的浮动而变化。
事实上,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只有一线之差,有时候两个人采用同样的方法与手段,但结果可能完全相反。在管理实践中员工创造良好的业绩有时并非有控制事态的能力,有时他们的成功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想法。被称为“打工皇后”的吴士宏成功了,她为区微软创造了良好的业绩,毕竟那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市场机会相当多的年代,设想一下,如果换作今天,那就未必。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远大蓝图的企业领导来说,评价员工的依据首要的是看他的潜在素质,而不是过于看重经营活动的结果,毕竟有良好的素质也就提高了经营成功的概率。正如一位国际管理大师所说的“一般人只对经营活动的成果感兴趣,但对于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来说,把握员工的潜能是十分重要的”。
乌托邦情结
必须承认,我国许多企业都有浓厚的500强情结,不仅许多企业作为奋斗目标提出来并挂在墙上,而且许多地方政府明确提出来要支持地方的哪几家大型企业进入500强。除了中石化、中石油等特殊企业进入了500强之外,还有哪几家进入了或有那样的潜质呢?许多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企业文化沉淀、企业资本积累等诸多方面都非常模糊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站在时代的高处,发出了要改变世界的强烈的呼声,我们在热烈鼓掌的同时,会窃笑“痴人说梦”也是挺美的。毕竟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自身有着非常严格的。利益的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都不是依靠一些空洞的口号就可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的。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市场空前开放的时代,需要严谨的态度,需要脚踏实地的前进,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也需要理想,但这种理想必须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人性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离开当代中国的经济和人文环境,空谈理想,就是早已被历史抛弃了的乌托邦。
乌托邦情结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倾向,企业全面描述一个社会,并且对未来社会的描述非常的全面而且具体。其次乌托邦情结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的倾向,他们把目标定得特别高,而且描述得十分完美。这使得他们的理论比传统的理论更有雄心、更有广度、更具有煽动性。虽向往之,实不能至。最后,乌托邦情结具有明显的激进主义、盲动主义的倾向,即使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固守到底。显然,在今日的许多企业家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乌托邦同质的关键词。如某企业家经常用非常煽情的词语对员工进行洗脑和思想灌输:“决定一切的不是资金、技术、关系,也不是商业技巧、经验、方法或者什么秘诀”,那是什么呢?该企业家说:“理想主义是引导我们前进的旗帜!”与此同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只看到辉煌而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问题而被假象所迷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家的乌托邦情结是时代的宿命,是一个狂热年代遗传给他们的危机,而这恰恰也是中国企业失败的原因。
:
1.苏小和.中国企业的“非制度生存危机”.商界[J], 2004
2.宋养琰,刘肖.企业创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黄快生.营销四大真实谎言.数字财富[J],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