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化影响要素分析及发展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灵莹 时间:2010-07-01

内容摘要:在省级区域内各地级城市是各省最活跃最基础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和信息辐射能力,但地级城市信息化极不平衡,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种巨大的差异又将阻碍地级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本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并在结合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发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是影响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平和人才因素是影响中小城市信息化的瓶颈因素,为此,提出了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差异分析 对策建议
  
  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首先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市场,成为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战场。然而,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占区域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将阻碍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发现和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比较各城市信息化差异的程度,将对我们下一步制定区域化战略以推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差异。因为地级城市是各省经济最活跃最基础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和信息辐射能力,是我国各省区实现信息化突破发展致胜战略的重点地区。地级城市的发展可以加速带动周边城镇和落后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省级区域经济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区域信息化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城市经济效益、城市社会主体素质和城市信息化基础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导致区域信息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
  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的城市,能够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设法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城市,具备了可继续发展信息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居民信息需求不断高涨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居民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地促进了城市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越快,市场竞争越激烈。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主体的,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运用化信息技术,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社会主体素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主体受教育时间越长,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强。而影响城市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城市的教育水平。长期以来,在一个省级区域内,各个城市在教育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例如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体素质还表现在人才的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特别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这种状况尤为明显。难以留住现有人才以及难以引进人才成为制约落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的双刃剑。
  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这不但与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关,而且也与是否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相应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公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关。因此,加强各级政府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逐步推动社会主体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使居民工作和生活日益离不开信息化服务,因而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促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规划,虽然大多数建设工作可以交由企业完成,但如果从一开始由于利益问题而产生重复建设和多头投资,不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能有效利用,而且也会对今后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形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信息孤岛现象等。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化的焦点就逐步转移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管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便利等方面。信息化提供的知识、技术、机会将直接影响并大大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导致中小城市信息化差异问题的根源,本文从几个主要要素出发,选择一些要素指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判断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受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程度,以便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影响原因,为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省新增了不少地级城市,但有些地级城市的统计体系仍然沿用的是统计体系,很多在城市统计指标体系中已有的指标却在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中难以找到,这就为定量分析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各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广东省21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要素以及统计指标的可采集性,选择了人均GDPX1(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元/人)、人均企业利润X3(元/人)等三项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总实力水平和效益水平;选择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数/万人)反映信息化主体素质;选择每百户拥有机的台数X5(台/百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部/百人)反映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选择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数/万户),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元/人)指标反映城市信息化应用情况。
  
  从许多参考的测算结果可以了解到,在全国省级信息化发展评价中,广东属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认真分析广东21个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后发现,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在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以及其它经济较落后的城市之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参差不齐,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有典型意义,以此为例的分析结果可为我们提供解决省级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决策参考。
  通过查阅广东省各城市2003年统计年鉴、《2003广东统计年鉴》、《2003中国城市统计年以及网上相关统计资料,并经过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项指标最大值的分布情况来看,深圳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工业企业利润X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等五项指标中均名列全省第一;广州市在人均GDPX1,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两项指标中名列全省第一;东莞市在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指标中名列第一;中山市在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指标中名列第一。
 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类别距离≤3.5个单位,得到这21个城市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根据谱系图1可以把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利用spss计算得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67%,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29%,累计贡献率为83.97%,于是,选择前两个主成分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Y1=0.944x1+0.949x2+0.930x3+0.197x4+0.895x5+0.828x6+0.872x7+0.856x8+0.879x9 (1)
  Y2=-0.151x5-0.0065x6-0.198x7-0.215x8-0.067x9+0.088x1-0.233x2+0.073x3+0.960x4 (2)
  综合评价函数为:
  Y= ω1Y12Y2 (3)
  其中,ω1为85.36%,Y的权重ω2为14.63%。
  可以看出,主成分Y1综合反映了指标 χ1、χ2、χ3、χ4、χ5、χ6、χ7、χ8、χ9的信息,结合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可知,主成分Y1综合表示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主成分Y2主要代表的是原始指标χ4表示的信息,即信息化人才的情况。所以,主成分Y2 综合反映城市信息化的主体素质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利用公式(1)、(2)和(3),可以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的主成分Y1、Y2以及综合评价分Y的值以及依据综合得分值Y进行排序的名次,结果见表3。

  其中,凡得分值为负值的,表明该城市在主因子Y1 、Y2或Y上得分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肇庆、惠州综合得分Y值大于0,而这8个城市均位于珠三角地区,其他13个城市的综合得分Y值都小于0,表示它们的信息化综合评价得分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由此可见,对于广东省来说,只有在珠三角较快的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居于全省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较高的水平之上,而超过一半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很落后,这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有着极紧密的联系。
  
  结果分析
  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在对广东21个城市中信息化发展的聚类分析中位于第一、二类的城市,其在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Y值也最高,两种结果相呼应,互相予以了验证。如Y得分排名靠前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也是聚类结果中最前面的两类城市。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更能具体和明确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的差异情况。因此,综合比较分析后,可将广东21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其综合得分Y≥1,由高至低得分排序为深圳、广州、东莞;第二级为信息化发展中等的城市,其综合得分0  
  地级城市间信息化发展差异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可见,隶属三个级别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分析看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东莞),其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较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较高,带动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这些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排序在前列。经济实力差的城市(如:阳江,汕尾),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经济效益上均大幅落后。此外,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难度大,相同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率却不高。因此,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制约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因素。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来看
  第一级别的城市(如:深圳),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应用水平较高,在计算机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处于第三级别的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缓慢和地理位置偏远,受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这些城市在个人电脑,电话,互联网等多项指标方面处于绝对的落后局面,形成了信息化发展的鸿沟。
  
  从信息化人才水平看
  以广州为例,作为广东经济文化中心,广州高校林立,每年可以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加上广州整个经济环境和环境比较好,每年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到广州就业,因此,广州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人才的培养优势,并且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留下来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相比较来看,很多中小城市,不但在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居于劣势,这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生成机制,在加大引进和吸引人才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对本地人才进行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有效政策可能才是这些中小城市为解决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人才因素的有效对策。虽然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还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去吸引外来的人才,那么随着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和政策的改变,这种优势必然逐渐消失(例如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的崛起,珠三角人才开始流失)。如果城市不注重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人才,那么其信息化发展将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可能。因此,本文认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在信息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人才水平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应用质量的高低,所以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比较各城市主成分Y1与Y2的得分值,可以发现在广东21个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除广州市Y1得分1.37,Y2得分2.53,表示其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以及信息化人才发展比较协调外,其它珠三角地区城市两个主成分得分值差异很大。例如,东莞、珠海等城市,它们主成分Y1得分和Y2得分差距大于1.5,深圳市的差距甚至超过3,这说明这些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继续,将会演变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尽早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可以帮助这些城市尽早着手解决发展瓶颈的问题,实现均衡发展。
 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出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处于的层次结构,利用主成分分析,既避开了由于中小城市统计指标体系的限制使我们选择指标不全面将给我们的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又避免了以往在评价城市信息化发展时各指标权重人为设置(或定性分析得到)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水平。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采集困难对指标体系的选取有所制约造成了一些不足。以信息化人才指标为例,选取的“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信息化人才未来的发展潜力。在选取反映信息化人才指标时,我们也考虑应加上 “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才”,该指标反映各城市当前人才状况,但由于很多中小城市并未设立该项统计指标,数据难以采集而放弃。
  
  解决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对策思考
  
  加快经济发展
  搞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今后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是决定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是推动中小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脱离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信息化建设进度是不可取的做法,信息化建设更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因为信息化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投入和市场推动,只有当中小城市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搞好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目标应定位在以信息化提高城市经济建设效益,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应盲目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因为任何缺乏应用基础和市场基础的设施建设,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给地区经济建设雪上加霜。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得益于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反过来也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能够全面增强中小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开发了中小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如在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深圳、广州以及很多珠三角城市,信息产业早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并一直积极推动着这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
  水平落后和建设人才匮乏仍然是广大中小城市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提高中小城市的教育水平,重视中小城市的人才培养是完成区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方面,省级区域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城市教育投入,帮助他们普及初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地方政府也应采取积极主动的人才战略,采取多种发展措施,建立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在本地高等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对城市现有人才进行的再培养以及定向培养,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还应主动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
  
  区域内外协同发展
  解决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可以依靠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辐射作用,首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局域辐射地区,然后向周边地区渗透。
  区域内地级城市信息化发展应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即中心城市信息化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广东为例,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所处的大都市圈的影响作用,加快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信息交换和信息集成,辐射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行一步,然后再带动都市圈周边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
  信息化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基本协调一致。即信息化的发展应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信息化若超前于经济发展,信息化则因难以获得经济支撑无法可持续良好发展,反之,信息化发展之后,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到使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协调并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
  1.国家统计信息中心.1999-2001年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4,(3).
  2.何晓群.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马春庭.掌握和精通spss10.北京:机械出版社,2001
  4.胡小鹏.区域差距与区域信息化:一体化互动关系.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3(7).
  5.汪洪涛.城市信息化与竞争力.中国统计[J],2005(11)